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综合评价,提出不同分值区域主要工程措施以及耕地、盐碱荒地、林草苇地和滩涂的具体整理措施.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GIS技术.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生态质量偏低,生态综合分值在70分以上的有167.36km2,占垦利县总面积的7.59%;分值在55-70分的有284.89 km2,占12.93%;分值在40-55分的为681.36 km2,占30.91%;40分以下的为931.42 km2,占42.26%.研究结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3.
以嵩县田湖镇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评价因子,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质量等级评价.从成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月大事     
●1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从2006年起,新疆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时,如补充耕地等级低于被占用耕地等级,将逐步实行按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以切实保证补充耕地与被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十一五”期间,新疆土地整理项目将向粮食主产县(市)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通过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如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复垦土地总面积1096.5万亩,增加农用地582.9万亩,新增耕地530万亩。●1月18日,《2006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印发施行。《要点》确定今年要作好九方面的工作,分别…  相似文献   

5.
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到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可对土地条件调查进行探索;土地数量与土地质量信息的结合,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划定、占补平衡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实现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并重.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足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数据的特点,能为区域耕地整理及其项目选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旨在为优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实施,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GIS为支撑,建立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土地整理生态评价为提高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可实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玉门市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现状,打好耕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在对耕地的剖面性状、养分状况、耕层理化性状和土壤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用特尔斐法确定隶属函数,以玉门市为研究区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市2018年耕地总面积为58 416.56 hm2(876 248.40亩),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其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5.27等。中等地(四、五、六等地)的耕地面积为51 311.14hm2,占玉门市总耕地面积的87.84%;耕地等级分布从一等地到八等地,各等级耕地比例差异较大,其中面积占比最大的为五等地,占玉门市耕地面积的50.05%;从各等级分布的特征来看,耕地等级的高低与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和障碍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要闻     
<正>我国发布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耕地质量等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正式上线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了解和整体判断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态势。研究方法:依据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中的自然等评价成果,采用自然等别赋值的替代方法,并辅以中国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区土壤肥力等级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1)大规模生态退耕退掉了大量低等劣质耕地,其数量远大于同期建设用地占用的优质耕地;(2)土地整理提高了部分耕地的质量,农业耕作改良措施总体上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全国耕地总体质量略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研究结论:在强调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应更重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保育、提升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莱芜里辛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金沙江流域耕地地力基本情况,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以云南省绥江县为例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研究。文章采用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及行政区划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剖面与耕层理化性状等16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借助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单元的指标隶属度进行加权求和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运用累积曲线法将绥江县耕地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1级耕地630.69hm~2、2级耕地477.14hm~2、3级耕地2 092.64hm2、4级耕地1 594.71hm~2、5级耕地3 231.31hm~2、6级耕地2 315.04hm~2,分别占总面积1.034 153万hm2的6.10%、4.61%、20.24%、15.42%、31.25%、22.38%;同时,将绥江县中低产田地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旱耕地坡地梯改型5 974.55hm2、旱耕地瘠薄培肥型1 296.94hm~2、稻田渍涝潜育型387hm~2,分别占总面积的57.77%、12.54%、3.74%。并针对影响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提出改良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尽快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考核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第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提出了“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的耕地质量失衡问题,表面上是开发和整理新增的耕地质量不如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所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是缺乏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检查验收办法或规程。因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基本要求。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原则与指…  相似文献   

15.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攸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整理的主体工程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建立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指标的定量化,并以湖南省攸县鸭塘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主要从可利用空间扩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将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定量化,定量反映和衡量耕地整理潜力.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一条思路与方法,为土地整理决策与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耕地质量要靠法律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耕地质量管理都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是回归土地管理本质内容的客观要求.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必然内容在任何情况下,说到土地,都包括土地质量状况,离开土地质量谈土地将没有任何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典型白浆土区八五三农场耕地地力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典型白浆土区的853农场为例,采集农田耕层(0~20cm)样品1695个,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10个指标,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853农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耕地地力整体水平为:三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5.47%,其次为二级和四级,分别占27.53%和20.86%,比例最小的是一级和五级地,分别占6.83%和9.30%。分级结果较好的体现了地区特点,同时明确了不同等级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格局,为探讨制定科学的培肥政策、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9.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在土地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制定各项土地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土地管理实现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广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善工作思路及成果特点,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升成果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今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本次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岩石板田响水米产业基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产能、生态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