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 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 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4.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型时期,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划分各指标因子的限制等级,利用多因素加权评价法测算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利用K-均值聚类法,将后备适宜用地划分为较丰富区、一般优势区和较缺乏区3类,结合优先等级区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兴宁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规模134.31km2,占区域土地总量的6.47%,主要聚集在中南部的宁江盆地、交通沿线和圩镇周边区域,其中优势集中区为水口、叶塘镇,为产业经济集聚区,次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福兴、宁新等中心城区南部区域,是未来人口、城镇和产业布局的主要集中地,而兴田街作为主城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趋于饱和,属于后备用地较为缺乏区,其今后土地利用方向应以存量整治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7.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支撑,在建立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璧山县域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表明,璧山县最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面积分别为72.30 km2、95.30km2、375.08 km2、287.35 km2、84.53 km2,分别约占县域面积的7.91%、10.42%、41.01%、31.42%、9.24%.经验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能够对璧山县今后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砖窑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利用优先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砖窑土地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种基于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先级策略相结合的粘土砖窑土地再利用模式。研究方法: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法、优先级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砖窑土地适宜耕地再利用的比例最高,为67.39%;适宜生态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9.21%;适宜建设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3.40%;根据优先级策略的原则,首先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砖窑土地再利用,其次是耕地和生态用地适宜的砖窑土地。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边缘带的废弃工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式和策略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选取大连渤海一线的金州湾至普兰店湾段,以海岸线向陆域一侧延伸1km,向海一侧至1m等深线为研究区,采用传统地理学分析和GIS方法,对该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该区总面积为358km2,其中最适宜建设区总面积为195km2,较适宜建设区为46km2,一般适宜建设区为47km2,准适宜建设区为52km2,不适宜建设区为18km2;适宜建设用地规模总量较大,分布集中,特别是最适宜建设区比重很大,而该区是沿海生态敏感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矛盾突出;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海陆一体化建设、促进海陆空间资源优势互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绿色转型势在必行的背景下,探索矿企停产后采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向,为区域城镇发展和矿产资源开采之间的空间协调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FLUS-UGB模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的“RIC”框架。研究结果:(1)平定县“城—矿”潜在高冲突地区面积为298.23 hm2,潜在中冲突地区面积为914.01 hm2,潜在高、中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平定县的城镇发展轴带上;(2)基于生态贡献度与城矿潜在冲突的采矿用地再利用综合研判结果表明,平定县13.48%的采矿用地适合在未来转变为城镇用地,75.58%的采矿用地适宜恢复为生态用地,10.94%的采矿用地适宜恢复为农用地。研究结论: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能力的背景下,推动资源型城市采矿用地与城镇空间协同发展,将成为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以江西省某县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城镇地籍数据构建一种快速调查低效用地的方法,为实现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利用向精明高效利用转变。[方法]首先根据建筑物三维属性开展城镇三维建模; 然后结合GIS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识别低效用地; 最后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低效用地类型判定。[结果](1)Ⅰ类低效用地的分布与城镇建设程度有关,主要分布在建设程度弱的区域; (2)Ⅱ类低效用地受布局混乱影响,造成周边建设用地割裂,影响土地的综合利用; (3)Ⅲ类低效用地大部分远离城镇中心区域,“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土地利用强度不达标。[结论]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是现实需要,基于城镇地籍数据三维建模的低效用地调查方法,减少了内、外业工作量,提高了调查效率与可视化程度,为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提供一种新技术与方法,有助于增强城镇核心功能,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根据开发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协调关系,判断江苏省县级单元的空间开发合理性状态。研究方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可达和生态约束3方面因素评价江苏省空间开发适宜性,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度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1)空间开发适宜性方面,高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和南京,中适宜区域位于苏中地区和苏北地级市、县(市)的城区,低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北的非建设用地上;(2)空间开发效率方面,综合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高效率县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区域,规模递增仍然是苏北和苏中地区投入产出的主要特征,但其建设用地投入存在冗余现象;(3)匹配关系方面,开发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效率协调类型以苏南地区的"HH"型、苏中地区的"MM、MH"型和苏北地区的"LL"型为主,高适宜区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研究结论:江苏省大部分县市(区)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效率是基本协调的,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开发过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涌入,超大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盲目扩张加剧了附属城区的人地矛盾,由于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特大城市附属市区出现大量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对上述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当的整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极差地租理论,在充分考虑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了土地整治适宜性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在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民意影响因素,将评价结果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在对广州增城土地整治适宜性的实际评价应用中,将初步筛选的208个整治潜力地块,共538.38 ha,最终确定为适宜整治级别的有130个地块,面积257.71 ha,占47.87%;较适宜级别的有68个地块,面积为103.78 ha、占19.28%;一般适宜级别的有7个地块,面积为45.89 ha,占8.52%;不适宜级别的有3个地块,面积130.99 ha,占24.33%。该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影像的湖北省天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天门市1997和2008年的两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最后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和趋势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为今后更加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997-2008年间,耕地减少2773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1%;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5566hm2,比重增加2.2%;水域减少1107hm2,林地增加了773hm2,其他土地减少了2460hm2。流失的耕地中,绝大部分被建设占用或转为鱼池坑塘。建设用地的扩张占地中,耕地被占77.83%,林地被占19.8%。其他土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和林地,各占48%和39%。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强度最大,对区域的影响最大。天门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为0.456,属于变化强度弱的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趋势和指数为0.640,属于变化较不平衡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在整个城区的扩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并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永商镇早熟梨用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商镇适宜种植早熟梨的用地面积约435.28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25.21%.借助GIS软件和适宜性最小耗费表面模型对早熟梨种植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当最大拓展宽度达到56m时,符合农业规划中多目标模型要求的333.33hm2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20.
在ArcGIS、Fragstats 3.3等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以重庆市荣昌县2010年、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图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荣昌县10年规划期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景观及其景观亚类变化剧烈,服务设施景观变化速度与幅度最大,其动态变化速率高达3.79‰;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的转移变化最为明显;农业生态、服务设施景观的斑块数与密度、破碎化程度下降,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几何形状趋于规律,连通性加强,农业生产景观有所减弱;整体景观碎散趋势减弱,蔓延性加强。总体来说,荣昌县10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地分配了各产业部门用地,优化了土地利用格局,但同时也绝不可忽视耕地减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