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孟祥云 《活力》2009,(25):5-5
德国哲学家海德歌尔说:“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象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诗歌位于文学之巅,是人类情感最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人类文学文化的宝贵遗产,也为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着眼于部分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对照比较,通过对各个时代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分析,展现在不同文化境遇下诗歌所体现和代表的意识形态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代玉华 《价值工程》2012,31(3):219-220
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历来是文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诗歌的翻译,对翻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渊冲的三原则理论给诗歌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维,对于诗歌的翻译实践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三原则进行探析,希望我们继续继承优秀的诗歌翻译传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歌文化传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绮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风格,是就诗歌的辞采美艳、华光焕发、具有富丽气象的风格特色说的。温庭筠在诗歌中对绮丽有执着的追求,这种绮丽体现的正是滋生于繁华都市中的艳俗,是晚唐这个时代诗人们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诗歌从色彩浓艳和辞采华美两个方面来阐述温庭筠诗歌中以绮丽为特色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周继红  朱琼华 《活力》2005,(2):70-70
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选用科学适用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诗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陶冶性情,是诗歌教学的精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用诗歌言情明志,配以音乐以歌咏之。四海升平的盛唐以诗为尊,唐诗不但在当时社会深受上下各阶层喜爱,游走在歌者舌尖,更在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赫赫功勋,漫步在文学神殿。而将现代音乐和唐代诗歌融合起来探讨,正是在唐诗可歌咏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市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区的建设和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以克拉玛依为例,探讨如何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用于文化区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8.
王卫强 《价值工程》2011,30(16):230-232
许多英文诗歌中也有意象的创造性使用,在翻译成汉语时亦应考虑对其中的意向的辨识和阐释,挖掘诗歌的意境,在了解中英诗歌意象使用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对意象做到恰到好处的处理。在译诗中的意象构建既要注重原诗形式和内涵,反映原诗的美学创造性,又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心理需求做出变通和调整,使译诗也能和原诗一样具有和谐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唐文丽 《价值工程》2011,30(31):179-18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华,英译时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特性的传译难点出发,探讨了历史、地域、习俗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特有现象的如实传达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芦俊 《价值工程》2011,30(11):324-324
意境,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统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时必须忠实再现诗歌的意境。本文从情感、形象及韵律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意境再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窦曼娟 《价值工程》2010,29(18):23-23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渲泄,我们除了要感受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品味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体会诗歌和谐的韵律,体会它鲜明的节奏。音乐与诗歌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联系,在欣赏过程中配以音乐,会增加诗歌的感染力,本文主要论述音乐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诗歌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诗歌进行鉴赏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3.
王长斌  张晶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6):26-27,31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比经济发达地区浙江与中原欠发达地区河南可以发现,区域文化传统对两省企业的创立发展影响深远,进而影响两省的财富创造。浙江商业文化发达,河南属于中原农耕文化区,两者在身心素质、心理定势、致富思路、创富观念,理财投资、创业筹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价值追求和成功道路的不同则是两地经济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吴娇 《民营科技》2011,(4):83-83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两位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在诗歌的创作上都致力于创造兴象玲珑的诗境,追求情景浑融的艺术境界。就具体创作而言,两人的诗歌风格又是不同的,现就其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阿元 《民营科技》2010,(12):138-138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世家被传为佳话,其中晋魏时期"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和曹植所组成的曹氏父子则格外引人瞩目,在中国诗歌的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在整体风格上共同展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内在气质。与此同时,他们在题材的选择上、表达主题上、艺术风格上、擅长体裁上、诗歌成就上又有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现就"三曹"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阅读鉴赏诗歌的不同方法,旨在探讨诗歌阅读与培养文学情趣之间的关系,从理解诗歌的用词、意境、主旨,达到培养文学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戴智辉 《活力》2009,(3):54-54
轻履者远行。这句话用泰戈尔的诗表达就是: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在天上翱翔了。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以至于今。诗歌的星空中闪烁着无数耀眼的星辰。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始终在纷纭变化的世事中保持一颗童真的心灵,甘于“一箪食,一瓢饮”式的清贫,在物与欲的洪流中“诗意地柄居”,写出脍炙人口、光照千古的作品,汇就了华夏滔滔不绝的诗的江河。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市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区的建设和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以克拉玛依为例,探讨如何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用于文化区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海德歌尔说:"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象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手段,更是认识世界、理解真实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三首重要诗歌的考察,结合诗歌表层意象并分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深刻阐释其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以期更好地把握与欣赏弗洛斯特诗歌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