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浩天 《魅力中国》2010,(35):89-8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自建立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考验,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坚决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保持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基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形成的思想基础。我们应认识这些思想基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自信”以来,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颇多,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基础、价值取向、优越性和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及侧重点,从而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我党文献中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贡献。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柱,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军 《理论观察》2006,(2):180-180
建国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造福于人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档案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活力与制度保障.本文旨在突破经济学概念的西方范式,立足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功实践,提出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从市场经济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市场的概念、性质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提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与此同时,提出开放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鲜...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谷书堂是中国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较早的学者之一,其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分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90年代三个阶段。关于物质利益和劳动谋生手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中性生产方式、商品经济与公有制双向调整论是谷书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总的来说是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建设,由解放生产力转向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在一个十亿人口并且经济又比较落后的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国民经济,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阔步前进,这是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认真地、深入地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总结和汲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战略水平和政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每一次科技革命在带来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对既有经济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不加以治理,会产生包括国民贫富分化、经济社会安全受损在内的严重隐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而建立的。拥抱科技革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挑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为了充分响应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优化调整的需求,还是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不断地自我发展完善。文章提出了科技革命治理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逻辑,包括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效率逻辑、防止贫富分化的公平逻辑、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的安全逻辑三个方面。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技术赶超以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治理挑战,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科技革命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成就,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作出改革调整,并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破产法(试行)》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逐步健全完备.它的实行必将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破产制度的基点是优胜劣汰、鼓励竞争,所以,它的颁布对象甘肃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基础条件、管  相似文献   

14.
陈彪 《特区经济》1992,(9):23-23
<正>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14年改革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属性,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笔者拟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一、科学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属性和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基本撇开了生产力因素,孤立地立足于生产关系,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由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沈建波 《重庆与世界》2013,(11):11-13,45
从中西方国家人们社会生存压力、社会诚信、社会安全感等方面进行了社会心态层面的论述,认为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发展理念,从深层次上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而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道路的优越性对于改革开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卓炯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今天重读卓炯留给我们最后一本专著:《〈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仍深切地感到字里行间充溢着惊人胆识与深遂智慧的光辉。卓炯是我国商品经济理论的先驱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派的创始者。早在六十年代,卓炯就开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述,先后发表数以百篇的论文,论证社会主义实行商品经济的必然性、规律性与优越性。八十年代初期他曾将商品经济观点较集中地整理成一本通俗性小册子:《政治经济学新探》。显然卓炯并不满足这一成果。从1982年开  相似文献   

17.
<正> 特区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否定原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特区仍然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在程度、方式和范围上更灵活的特区商品经济模式。基于这一认识,有必要以社会主义原则让人们确立对特区股份制企业在认识上的新观念。一、特区股份制企业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深圳十年建设的经验表明,特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企业产权问题,明确特区企业产权关系,推行企业股份制,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形成。首先,特区股份制企业不是通常所说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是股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分离与统一。它没有主管部门,独立经营,承担风险和责任,真正形成了企业动力机制、风险和利益制约机制,促使企业行为长期化。第二,实施特区企业股份制从根本上将改变政企关系。在特区股份制企业中,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只是企业股东之一  相似文献   

18.
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 ,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名称及其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实质。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及其政策主张,我们应该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势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二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年的灾后迅速重建。其原因有四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符合国情及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