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会计理论角度研究分析了建立风险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年报,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情况和制度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拨备体系的构想,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面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加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完善会计拨备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拨备制度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为冲销各种资产损失而提取准备资金的制度,它包括呆账准备金的计提、管理、使用规定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和会计处理规范。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运营程度的提高,实事求是地审视、健全银行拨备制度,不仅有利于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银行的贷款减值;住备与监管资本存在紧密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国际会计;住则机构都对贷款减值准备的逆周期计提提出了监管要求和改革设想。本文根据国内上市银行数据,研究发现国内银行贷款减值;住备的计提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以及发现了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主要运用了财务分析,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计量分析中通过建回归模型,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准则施行经历了四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后,对其在上市银行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上市银行2007——2009年年报.对上市银行实施会计准则的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的实施情况、资产减值损失对损益的影响、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情况、上市银行盈利状况、商业银行实际利率法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努力将新会计准则的精髓应用到商业银行的会计实践中.为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及投资者更好的利用会计信息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丽 《投资与合作》2014,(1):144-14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逼常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损失避免陷入经营困境或破产,商业银行需要在估计风险和损失的基础上提取资产损失准备金。对贷款计提损失准备,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但是,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上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下的贷款减值准备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发生了变化,从五级分类方法改成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方法的改变不仅影响了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数量,而且对贷款减值准备的监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新旧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了减值准备计提方法改变对银行监管工作的影响,并对今后如何加强贷款减值准备监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各种拨备计提从理论体系、计提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为提出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奠定了基础;其次,创造性地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角度对贷款拨备方法进行了分类,从而得出了动态拨备制度紧扣防范系统性风险这个核心问题,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最后,借鉴了国际上关于银行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协调的最新理念(监管收益表等),结合我国现有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体系,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简便易行的动态拨备模型,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金融资产分类及计量、减值准备计提及套期会计等方面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18-2019年15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分析了商业银行实施IFRS 9之后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及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研究发现,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之后,上市银行金融资产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占比的大幅增加将对上市银行的损益表波动带来较大冲击,同时新的减值准备计提模式和套期会计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10.
银监会提出的“提高五级分类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审慎监管思路,把考核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偏离度作为工作重点。但是,商业银行在贷款五级分类上有许多偏离现象,需认真加以思考。一、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偏离原因分析根据会计制度,当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需要提取减值准备去弥补损失,银行的税前利润为P1=P-ΣAiXRi这里P1为提取拨备后税前利润;P是拨备前账面经营利润;Ai指资产的五级分类情况,从A1到A5分别指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Ri是指各类分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系数。如果一家银行一年…  相似文献   

11.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作为商业银行调节会计利润的手段,是否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正向信号传递作用。其中,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部分能缓释经营风险,非自由裁量部分对经营风险产生加速放大效应,从而证明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能增强银行风险承担能力,为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监管者合理规范计提准备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储 《金融论坛》2005,10(3):3-9,33
本文探讨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关系。共分四个部分:一、关于银行风险的几个基本问题;二、关于银行风险的监管要求;三、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第三部分是从该分析框架的角度对上市监管要求进行的阐述;第四部分是结合分析框架和监管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提出的建议。本文的基本论点是,满足海外上市监管要求是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需达到的最低要求;制定并实施与自身业务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战略,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就银行间的风险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上市银行收益率两两间的时变相关系数测算、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整体相关程度的测算,以及根据我国上市银行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构建银行体系风险联动的预警指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间普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的动态相关关系,4家大型国有银行间的平均动态相关系数比他们和其余11家银行间的相关系数高;我国的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相关程度也很高;15家上市银行两两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序列构建的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能够及时检测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4.
董明会 《金融论坛》2006,11(7):39-46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目前衡量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及其抵补能力的权威规定。本文应用新的核心监管指标框架,以实证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5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及风险抵补能力和水平,透过指标及数据表象分析了背后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必须提高资产质量和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加强业务转型和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拨备及资本充足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和加大信息披露等启示;并提出了完善《核心指标》、统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办法及衡量指标、统一信息披露格式及口径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对其经济后果的评估非常重要.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具体影响,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5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从监管资本、会计损益和资本计提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影响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显著增加,利润波动增强,对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冲击;从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看,小型商业银行、使用权重法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H股上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从资本计提的前瞻性看,贷款损失准备的前瞻性得到加强,顺周期性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金融业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银行的操作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类技术,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即组织风险、执行风险、人员风险、技术风险和外部风险,并结合实际,剖析问题所在,如组织结构及管理层变化、制度设计的缺陷、随意执行、盲目执行、故意违规逆行、非主观臆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以及外部欺诈、竞争、突发事件和政策因素等。最后,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调整及管理模式、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探索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及缓释风险的方法,以期提高商业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商业银行正处在经营战略转型和股改上市的攻坚阶段,能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效,还直接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作者提出,构建操作风险防范目标体系,在短期内,应加快完善和健全操作风险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中期看,应立足于搭建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点解决内控管理软约束的问题,使风险防范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匹配;就长期而言,通过培育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防范成本,提升内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构建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的阶段性目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易会满 《金融论坛》2006,11(7):23-27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商业银行正处在经营战略转型和股改上市的攻坚阶段,能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效,还直接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作者提出,构建操作风险防范目标体系,在短期内,应加快完善和健全操作风险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中期看,应立足于搭建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点解决内控管理软约束的问题,使风险防范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匹配;就长期而言,通过培育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防范成本,提升内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