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地区差异性,并采用SFA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增长,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震动式的下降趋势。在样本考察期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由技术效率改善(2.1%)和技术进步(0.2%)共同推动,且技术效率改善做出了主要贡献。(2)东北各省的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增长,吉林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驱动,辽宁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效率改善推动的,而黑龙江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3)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低,改善空间巨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出现正向变动的城市占据样本量的32.4%,还不及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蒋应和 《价值工程》2012,31(22):12-14
本文采用DEA方法对2005-2010年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城市整体土地利用效率水平较高,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的时序特征;从区域上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为陕北、陕南、关中依次降低的格局。总体看来,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既要关注资源的持续投入,更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与DEA方法,本文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大气环境绩效模型,实证考察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以及八大区域大气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而判断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大气环境效率普遍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起到阻碍作用。通过构建静态绩效—动态绩效的“四分图”模型,发现各省份大气环境绩效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省份与落后省份的绩效差距在扩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格局与空间交互影响:1998~2013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农业用水效率在区域层面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利用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和全要素用水效率指标测度中国省际农业用水效率,并首次采用VAR框架下的脉冲响应函数识别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呈持续升高趋势;在空间格局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总体分布态势;由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集聚特征仅体现在小范围地区,而在整体上未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传统的空间计量模型并不适用于识别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创新:基于VAR框架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农业用水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空间交互影响。研究价值:充分利用空间交互影响效应实现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发展质量视角,以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区域物流产业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利用Moran's I指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观测年份内,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呈波动上升状态,但地区间效率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格局;Malmquist指数表现出升降相继、涨落相连的特征,且该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Moran's I指数验证了我国物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模式主要为H-H型、L-L型,形成了“高—低”集聚的显著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低—低型区域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影响,电力自足率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并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7,(12):134-140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其与粮食生产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2-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型向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型转变,且空间差异较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呈"N"型变化趋势,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考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县(市)空间异质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推进粮食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过程中,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绿色化牵引机制和数字化赋能机制构建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采用2011—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融合发展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态势,在城市层面表现为较多由低度融合向中度融合跨越,较高融合逐渐凸显,高度融合实现突破。区域层面差异呈现出依“东—西—中—东北”递减和“南优于北”的格局,且四大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南北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牵引机制和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牵引机制、环境生态优化约束牵引机制、数字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地方政府支持赋能机制及数字人才支撑赋能机制对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