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盈余管理对董事长变更、CFO变更的影响,以及两权分离度对盈余管理与董事长变更、CFO变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CFO越容易变更,董事长却越不容易变更,而负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CFO越不容易变更,董事长却越容易变更;两权分离度越高,董事长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显著,而两权分离度对CFO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过去有关性别差异对决策设定的影响研究,借用DD(2002)模型和Jones(2008)模型,本文对我国1999—2006年上市公司应计盈余质量和CFO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女性CFO在做财务决策时候更为谨慎与规避风险,她们所在的公司相比匹配男性CFO公司有较低的可操纵性应计盈余误差,公司盈余质量更好。这些结论进一步深化扩展了"高层梯队理论"研究的视野,直接为公司强化核心高管遴选等人力资源决策,从而制定更好的财务报告策略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对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各种会计手段的总称 ,对其进行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理论涵义 ,回顾了关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 ,并指出了盈余管理研究对于制订会计准则的理论涵义。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研究一直是会计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动机的视角对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大量实证研究成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契约动机与资本市场动机,而对政治成本动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制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对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各种会计手段的总称,对其进行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理论涵义,回顾了关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盈余管理研究对于制订会计准则的理论涵义。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作为近年来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受到了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中外会计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然而就盈余管理而言,许多方面未形成一致的论断,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全面研究,旨在对盈余管理研究提出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盈余管理研究重在考察应计利润操控,较少探索真实盈余管理。文章基于2006至2010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CFO)、生产成本与斟酌性费用来识别为满足保盈目标的真实盈余管理,并分析了这一行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检测了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公司的报告盈余与未被管理盈余信息确认的非对称及时性。发现在同年度水平上报告较少的正净收入公司存在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斟酌性费用与异常高的生产成本,证明出于保盈动机,公司会通过暂时性地给予价格折扣促进销售、通过生产过剩与降低斟酌性费用来增加年度报告盈余。另外,企业真实活动操控行为会降低盈余信息确认的非对称及时性。所以存在真实活动操控的企业会计稳健性更差。  相似文献   

8.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就对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且大多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盈余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我国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回顾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手段以及治理的一般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资本市场2004~200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负担对于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在进一步的追加测试中发现,在正向盈余管理组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上市公司,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而在国有企业中,税收负担显著提高了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本文的研究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中外很多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都放在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上,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关注比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内涵、动机、手段,讨论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以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等多个方面.短短几年时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已取得明显进步,并获得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把盈余管理与股价、经理报酬及债务契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及探讨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形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盈余管理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审计质量差异对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控制权比例的增加由"壕沟效应"转向"协同效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两权分离程度以及金字塔控制层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能够抑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是体现公司治理水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市场约束的视角,基于2004—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股票流动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显示,股票流动性对盈余管理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这一作用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中的体现显著大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和双差分模型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变量替换后仍然稳健.本文同时检验了这一抑制作用所依赖的环境以及实现渠道.研究显示,良好的信息环境会强化股票流动性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内部治理约束存在提升空间的企业会强化股票流动性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这一结论同时丰富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以及流动性这一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约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既在某些方面严格制约了盈余管理行为,又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条件。文章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及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质量不高,作为其揭示手段之一的盈余管理备受指责。但作为一个中性概念的盈余管理本身是具有二元性的,它为弥补契约刚性而生,但同时为机会主义敞开大门。所以本文从两个角度辩证认识盈余管理及其影响,并结合西方实证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不能简单将盈余管理归为机会主义行为还是弥补契约刚性的行为,而这两者之间的权衡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2007~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投资者保护、盈余管理方式与审计师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审计师不仅会关注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而且会关注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对盈余管理产生的风险做出积极的策略反应;投资者保护水平会对盈余管理方式及审计师风险感知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审计师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感知就越敏感。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起到限制作用,其是否也会影响公司管理层进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尚未有充足的证据。因此,本文就股权制衡这一治理结构安排与公司管理层进行的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予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权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在产品成本方面和可操纵性费用方面的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和整体调节利润的操纵程度。本文对股权制衡会抑制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的研究结论提供了新的解释,为进一步认识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功效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向考察盈余管理程度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度的正向盈余管理有助于缓和企业投资不足,但过度的正向盈余管理反而会恶化企业投资不足;负向盈余管理往往会伴随产生投资不足的问题。适度的正向盈余管理能够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容忍企业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所谓“真实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7年—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董事会特征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董事会规模、会议次数和薪酬激励能够显著影响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体来讲,董事会规模和薪酬激励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董事会结构、独立性和董事持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非经营性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是否会影响其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经选取200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491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说明审计师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持忽视和容忍的态度。因此,需要优化公司制度环境和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加强外部审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