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区域,各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采用人均GDP和人口数为主要指标,对2001~2010年北京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整体的分析测算,然后将北京市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四大区域划分,运用锡尔指数计算了四大区域内部各区县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市的总体锡尔指数与大区间的锡尔指数都在下降,而区域内部的差异在上升,说明北京市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还很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差异的变动趋势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建立了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1996-2011年间30个省市城市化发展的功效值、耦合值以及耦合协调度大小,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的城市化协调发展程度。研究发现,经济城市化领先于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而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则成为城市化发展协调度低的主要原因;空间、经济与人口三者之间的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比较低,尤其在中西部省市,三者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口与经济匹配度指标对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发现,2000—2017年云南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各州(市)的人口与经济匹配度均有所上升,其中大多数州(市)的人口份额始终高于经济份额,昆明的经济龙头地位突出。将协调发展的变化分解为经济集聚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可以发现,经济集聚效应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口集聚效应主要处于从属地位。为了促进云南协调发展,需要加快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尤其是人口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发挥昆明的经济辐射作用,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同时注意积极吸纳省外优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口与经济匹配度指标对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发现,2000—2017年云南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各州(市)的人口与经济匹配度均有所上升,其中大多数州(市)的人口份额始终高于经济份额,昆明的经济龙头地位突出。将协调发展的变化分解为经济集聚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可以发现,经济集聚效应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口集聚效应主要处于从属地位。为了促进云南协调发展,需要加快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尤其是人口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发挥昆明的经济辐射作用,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同时注意积极吸纳省外优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对2001到2010年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和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各个区域和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很明显,我国各个区域内的积极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协调水平已经很高。大体上看来,我国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东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有上升趋势,只有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中,大部分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上升趋势,只有少数省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Tobit回归等模型,研究了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县逐步由失调衰退期迈向协调发展期,且多数县域已经发展至过渡调和期;处于失调衰退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而处于过渡调和期与协调发展期的县域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呈现东南部和西南部最强、中北部次之、西北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形成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从东南和西南地区向西北扩散的空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构建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素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2014-2018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5%;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辆合协调水平沿黄河主干流自西向东阶梯递增;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高,生态子系统发展的不足,限制了整体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9,(4):123-131
在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耦合机理的支持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核密度估计图、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研究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度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向西层级递减的特点,在两系统的相对发展程度中东部以协同发展为主,而中西部则是国际贸易制约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整体仍处于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之间,其核密度分布图逐渐向近似正态分布特征转变;整体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正由"大差距严重失调"向"小差距濒临失调"转变,其中东部显著缩小,中部微扩,而西部正不断拉大;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中存在显著的同类集聚特点,最终形成了以苏沪为核心的高-高集聚区和藏甘青新连片区的低-低集聚区。应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国内外商贸资源,消除协调发展的体制壁垒和优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