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设定贸易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收益不变等理想状态下进行的,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每个经济体出于自身贸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会制定一些限制或鼓励贸易的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考量一个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产业分工、贸易利益和竞争力等,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介绍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下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我国的贸易利益所得之所以不大,是因为我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量的相当份额,但只是参与国际产品生产的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要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必须改变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国家价值链。  相似文献   

3.
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核算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利用最新版本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从服务贸易整体、服务大类、细分服务部门三维度深入分析我国2000~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分工地位与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上游度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具有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指数值更大;(2)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偏弱,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资本密集型以及公益服务型两类服务业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能够产生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虽然已被理论和实证研究广泛证实,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参与的影响。在研究视角上,与现有文献关注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本文着重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作用视角,探讨影响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因素,从而拓展和深化有关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影响因素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探寻促进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更好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指标构建上,本文还尝试突破现有文献构建指标的不足,创新性地从企业层面构建能够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科学指标。研究结果在中国制造业亟待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而迈向高水平开放的关键阶段,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拓展的增加值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制造业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贸易成本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低估了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成本,扭曲确实存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成本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和贸易伙伴国存在明显异质性;进一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是有效降低双边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降低贸易成本、推进贸易便利化是促进中国制造业持续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形成,我国更多的产业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但是,我国企业缺乏核心业务和技术,知名品牌稀缺,企业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方式,以及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归纳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并提出今后我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砖国家"全球价值链长度的测算与分解,从垂直生产结构视角探讨了2000~2014年"金砖国家" 56个行业相关产品生产所需阶段数目的变迁。继而,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借鉴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国内增加值出口的国际比较,探讨了"金砖国家" 56个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与国际地位差异。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以明确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强弱。研究表明:中国全球价值链长度与增加值出口规模均居"金砖国家"之首,"金砖国家"共有19个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较为接近,但对于多数行业而言,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存有一定差异。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较强,合作空间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打通产品市场的堵点,也需要服务链条在国内国际的贯通。生产性服务投入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动力。基于国内国际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对2012—2017年中国31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和嵌入位置进行测算,借助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实证检验国内价值链嵌入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国内价值链嵌入程度普遍高于全球价值链,这表明我国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参与程度较低,以参与国内市场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位置较低,位于中下游位置,东中部地区省份的参与度和分工位置普遍高于西部地区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国内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其中西部省份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从马歇尔式企业、钱德勒式企业,到全球价值链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归纳了产业组织历史发展演变的条件,提出生产分工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分工。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条件下,管理分工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建设,决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针对我国目前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应从价值链整体运转速度和效率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改变我国出口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这可由日益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体现出来.本文在对中国、东盟国家、美国近年来对世界贸易和双边贸易结构析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东盟国家以及美国在全球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发现在生产网络中从事加工装配的中国和从事零部件生产的东盟国家,虽在价值链中的所处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处在价值链高端主要从事设计与研发环节的美国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对中国、东盟、美国三方广义商品贸易组成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网络中的产品内分工关系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如果这种分工格局不改变,中国贸易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还会持续升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文章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深入分析这种贸易局面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分工格局的改变引致国际贸易格局随之改变,发达国家为持续占领和控制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必然采取保护相关措施抑制发展中国家急速扩展的国际贸易业务,进而减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这就必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事件频发。基于经济学视角,为了顺利推进我国开放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减缓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困扰,未来应从内部层面继续加快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创新对内对外的开放模式;从外部层面加速价值链升级工程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摆脱贸易摩擦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总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工人工资的影响机制,然后结合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与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个体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工人工资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加深会显著降低制造业工人工资。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能工人、非生产性工人、外资企业工人以及中东部地区工人工资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上述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从事微利化的加工、组装环节,并且面临着被低端锁定的困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计算出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以准确评估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下游环节。中国服务业的国内价值增值、国外价值增值的明显偏高导致中国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难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微观企业运行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推广深化相适应的,一些诸如供应链、价值链、外包、转包、企业服务业外包等的概念,都以生产区段国际分工和全球组合为基本着眼点,本文对微观层面的产品内分工理论,如G-H模型;模块化价值链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分析,指出其不足与对中国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外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现有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决定因素。然后,基于1998~200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数据,采用Panel Data实证分析了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及其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后得出,价值链分工比规模经济更能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使一国或某一行业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不同行业在参与价值链分工中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强,使得其在参与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提高的幅度较大。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介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致力于提高要素资产专用性和优化要素结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增强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贸易附加值核算框架,测算出1999~2011年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内嵌的国内、国外服务附加值以衡量制造业国内、国外服务中间投入,并以此为依据采用FGLS估计国内外服务价值嵌入总额与嵌入结构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从总体层面来看,国内服务价值嵌入总额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外服务价值嵌入总额显示负向影响;国内现代服务价值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国外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均呈现负向影响。第二,从分样本层面来看,国内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对低技术行业组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对高技术行业组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而国外现代与传统服务价值嵌入在两组回归结果中均显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绿色化转型需求和价值链升级难题,基于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绿色化转型对以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为表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绿色化转型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绿色出口结构和提高成本加成三个渠道提高了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绿色化转型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在不同企业类型、不同贸易方式和不同地区之间均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来源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波动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微观层面致使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在宏观层面降低国际贸易的潜在市场需求,影响微观企业主体的经营业绩,进而负向影响制造业国际贸易增加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国际贸易增加值具有抑制效应,且出口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贸易抑制效应大于进口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间品、复杂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的抑制效应分别大于传统最终品、简单全球价值链。此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国际贸易增加值的关系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向及跨国分工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国际贸易增加值的抑制效应最大,而跨国生产分工越深化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全球价值链分工正深刻影响着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宏观层面的一国产业成长的研究较为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微观层面的产业成长研究则大多忽略了国际分工的影响.未来对此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价值链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价值链分工推动产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