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养竞争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仅具有比较优势还不是以使一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一国或地区必须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指出竞争优势最好是建立在不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自从麦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不少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是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成熟理论,甚至认为它取代了比较优势理论,呼吁以竞争优势理论来代替比较优势理论,企业的比较优势要向竞争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3.
刘琛君 《中外企业家》2009,(20):250-251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竞争优势理论则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在分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着重论述了后危机时期,如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构筑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及创新优势依托型的外贸优势。  相似文献   

4.
詹春燕 《物流科技》2002,25(6):23-28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自诞生以来,接受了二十余年的实践检验,越来越被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指导性,正显示出其无穷的魅力,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本文依据竞争优化理论对我国的外贸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从比较优势战略较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国家的经济发展分成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路径选择,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两种优势理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弊端,探讨了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模型,认为应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动态创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企业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不同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绩效都是不同的。而竞争型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是竞争优势。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本文的要旨,就是要研究企业国际竞争的竞争优势来源,从理论发展的研究中,探求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性来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关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早期对国际竞争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企业只是隐含在国家这个概念下进行研究,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个体。因此,我们需要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相关研究中探讨国际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经…  相似文献   

7.
<正>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在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界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为了迎接挑战,尽快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富有远见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指导。在这方面难以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比较多的关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关系及其适用性。我们认为,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审视这两种理论表述方面的差异性,从现实需要出发,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模型到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发  相似文献   

8.
重视我国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导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是比较优势理论,许多学者强调要发挥我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事实上,我国多年来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 我国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资源和环境制约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必须探索走向国际市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受到竞争优势的挑战。但是笔者认为两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和给予的解释。本文首先对波特对比较优势的误解进行解释。然后对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认为比较优势是在不断变迁的。要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更需要竞争优势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指导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按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生产并出口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一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无法赢得长远的经济发展优势。只有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发展、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各有不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该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郭艳 《企业活力》2011,(4):12-16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只具备资源比较优势而未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文化资源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市场需求方面有较强的潜在优势,但受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初期;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开发还没形成规模,产业链的构成也比较单一;除少数形成规模的企业外,河南文化产业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竞争力都较为低下。  相似文献   

12.
蒙燕 《价值工程》2014,(13):168-171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与核心。本文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关理论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践经验,提出了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的构建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与理性选择。并以此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措施与测度体系,为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化与提升提供了指导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夏金宝 《价值工程》2006,25(2):79-82
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各有不同,它们之间决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从一国出口产业获利能力的角度,可简单概括为:比较优势是保证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绝对优势是一国获利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而竞争优势则是保证一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获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余剑 《价值工程》2012,31(14):128-129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对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干预,该产业就可能从劣势地位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地位。本文使用区内增加值比重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对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度进行测量,进而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洪波  何凤 《价值工程》2012,31(11):135-136
本文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3个指数,对海南省各地区橡胶、椰子、胡椒等八种主要热带农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主要热带农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市县具有各自的优劣势作物品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南省应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调整各地区的种植结构,实现热带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生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菜籽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 《价值工程》2013,(32):170-172
基于比较优势原理,利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中国油菜籽主产区在2006-2011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湖北、湖南、贵州、四川、江西、山西七省具有明显的地区生产优势,河南和云南不具有地区生产优势;江苏、浙江、安徽的种植规模逐年减少;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浙江和湖北省的效率指数呈增长趋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苏、青海、河南和江西的效益指数呈增加趋势,油菜种植业在其种植业内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湖北省综合优势位于首位,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油菜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佘时飞 《企业活力》2010,(10):36-38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面分析国外技术扩散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技术赶超战略思想,实现从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向技术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ersistent inconsistency between predictions of standard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s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erminants of actual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is incomplete. What is missing? A recent literature suggest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 domestic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level and natur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may be shown to affect competitiveness, by altering both 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extreme case,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s that emer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ay be interpreted as the cause of relative advantage/disadvantage even if technological levels, factor endowments and tastes are identical everywhere. Although i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s institutions remain implicit, it is hard to explain trade pattern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thout taking institutions explicitly into consideration. By review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most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s on this issue, this survey discusses how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affec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9.
冯凤玲 《价值工程》2009,28(8):136-139
对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进行了研究。结合河北省竞技体育优势、潜优势项目情况,介绍了价值工程工作的基本原理,对价值工程在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VE理论,对优势与潜优势项目功能体系及其成本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管理功能评价模型和价值评价方法,提出了价值工程活动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文章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流程与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持久性.本文通过对PLM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PLM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与商业价值,同时也分析了企业实施PLM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