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系营销范式下客户份额增加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系营销范式日益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可,同时客户回报计划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关系营销手段,然而却没有太多研究着眼于在回报计划实施情形下客户是如何加深与企业关系的。文章将通过建立一个从客户观点出发的过程模型来研究在竞争环境下客户做出增加其客户份额决策时是如何将客户转移成本、服务体验及客户对回报计划的感知价值等因素考虑进决策过程的。结果显示客户份额增加是以客户转移成本为基础,并受到客户所经历的服务体验的调整,且在竞争环境下这种调整相对复杂,同时验证了回报计划对客户份额的增加有积极作用,是企业建立长期客户关系的有效手段。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企业营销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当年购物季零售业的表现为40年最差。美国零售商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实施有效的回报计划争取并保持高忠诚度、高价值客户,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已成为零售企业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客户参加回报计划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姚立 《商场现代化》2005,(32):80-81
近年来博弈理论模式成为许多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博弈理论分析主要侧重于考察竞争者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本文探讨以博弈理论分析模式来分析企业信息化投资策略,将四种博弈竞争模式仿真运用到一些案例上,得出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结果的量化数值.并分析最优均衡策略的理论含义,为企业评估信息化投资,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战略联盟是自利决策主体为获取分工经济性而进行专业化水平交互决策的内生均衡结果.各具内生专业化优势差异的联盟成员相互间信息不对称,引致联盟成员机会主义行为,在战略联盟价值创造"双赢"的完全分工结构中,联盟成员动态博弈的主要目标就是争夺联盟分工价值创造的好处,由此两方面而产生内生交易费用.战略联盟双方企业的内生专业化优势以及信息不对称,既是分工专业化利益的来源,又是产生内生交易费用而使得联盟均衡合作经济性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刘杰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40-41
研究在信息不完全不完美条件下食品安全形势的预测问题,引入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了可能的精炼贝叶斯均衡。通过初步的研究说明信号传递博弈存在着准分离均衡,即意味着在信息不完全不完美条件下,监管方和供给方会有使食品安全形势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最优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子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许多新兴经济体母公司获取知识资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不强、投机主义盛行等问题.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下的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博弈模型,剖析了母子公司在逆向知识转移中的博弈行为及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完全信息激励机制模型,通过向子公司提供信息租金以建立次级激励可行契约,从而优化母子公司在知识逆向转移中的激励行为.激励不足是母子公司知识转移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此研究成果对于改善和优化母子公司的激励决策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营销理论上,作为客户忠诚计划被定义为顾客行为的持续性。它是指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信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即使出现了价格更加低廉的替代品,顾客也不会轻易转投他人,顾客还自愿向别人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客户忠诚计划,又名回报计划,即对重复购买特定商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给予回报的计划。零售业实施此类忠诚计划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做的效果该如何评价,这就是笔者即将要展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信贷市场的类型的出我国属于部分有效的信贷市场,同时通过不完美信息的静态博弈对负债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互联网企业的不良信息行为,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构建监管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解的分析,揭示了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失效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耿 《商业研究》2006,(16):32-36
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行股票时,对定价的选择与外部投资者的决策构成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动态博弈。通过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可以发现,均衡条件下的市场类型及效率关键取决于卖方以高价卖出“差”企业时所获取的“超额收益”与差企业的“包装成本”之间的相对大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受到发行企业质量分布函数的影响。改善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包装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实行限价发行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娜  李东  赵玲  吕红珊 《商业时代》2012,(11):81-82
本文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加入虚拟产业集群的动机和决策行为。综合考虑了影响企业入群的多种因素,构建了企业入群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使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求出了该博弈模型的稳定均衡解,并画出演化博弈的相图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加入虚拟集群的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博弈论看区享品牌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博弈论分析了企业、地方政府在区享品牌培育中的实际行为决策过程,企业的各类博弈后得到的解均为不利于区享品牌培育的纳什均衡,即形成非合作博弈。结论指出,必须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改变各博弈方的收益,使博弈达到新的纳什均衡,来提高区享品牌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根据信息是否对称分析了企业管理中完美信息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行为的均衡路径,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委托方和代理方未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及其优化选择,认为信息不对称对委托—代理的影响很大,但追求信息的完全对称在实践中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企业所有者是否发生委托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经营者的尽职程度,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的约束机制,使所有者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经营者的信息,对于减少聘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监督重要手段之一的价格检查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企业的运行和消费者利益。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提出物价部门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对在实施物价检查过程中的物价部门与企业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两者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和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此后引入责任损失机制,对原有模型进行改进,并将新的均衡点与原来的均衡点对比,认为责任损失机制的引进对物价检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物价策略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铭  王锋 《价格月刊》2005,(12):90-91
债转股是债权转为股权的简称,即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债权与债务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股东与接受投资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过程。债转股是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银行资产质量重大决策,是一项既有利于国有企业扭亏解困,又有利于银行化解风险的双赢战略举措。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建立了一个债转股的信号博弈模型,导出其合并和分开完全均衡,分析了企业的所有者和其债权人的互动行为效应。  相似文献   

16.
银监会近期多次释放银根收紧的信号,高负债环境下经营的商业银行源于贷款客户的违约风险成为备受关注的最主要、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源。本文并入博弈论的思想机理,探析三类情形下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借贷行为的博弈过程,寻找商业银行与个人贷款客户之间借贷关系所对应的合作博弈的均衡解,建议商业银行在面临与个人贷款信息不对称时应当分别侧重降低交易成本、预期回报率的识别角度规避贷款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7.
当前众多国际著名企业正在为客户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在评述系统整合能力是企业实施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使用博弈论研究方法分析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的企业之间合作与冲突的行为过程。单阶段博弈条件下,企业之间采取不合作策略;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企业之间有积极性为自己建立一个合作的声誉;在声誉模型中,参与企业会在博弈初期采取合作策略,在合作将近结束时不合作。对利益分配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提升系统整合能力能在谈判博弈中保持较大的谈判力,在价值分配中占据主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建立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归纳总结了各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博弈中构成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促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条件.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以及调整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中国政府为代表的一方与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另一方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敏捷供应链是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且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本文分析了建立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共赢目标的分销供应链企业博弈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的不同,分销供应链企业在合作博弈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利益的协调和均衡,这成为分销供应链上各企业能够稳定合作的条件。本文提出了利益协调和均衡机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并以价格折扣为例分析出该协调和均衡的可能性以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博弈理论模式成为许多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博弈理论分析主要侧重于考察竞争者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本文探讨以博弈理论分析模式来分析企业信息化投资策略,将四种博弈竞争模式仿真运用到一些案例上,得出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