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贷款规模作为计划金融体制下的调控工具,在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股改上市后,资本充足率和存款来源都迅速提升,商业银行贷款额呈现过度扩张态势.监管部门采取对新增贷款规模限额管理的政策,以控制信用膨胀,对此,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围绕贷款规模展开了创新与监管的博弈.本文对此类博弈的形式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摒弃贷款规模和贷存比控制,建立统一的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平台,实施风险资产和动态资本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监管力度,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出台了压缩不良贷款的目标考核办法,在系统内推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政策.人行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逐级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压缩不良贷款当做一项政治任务,与行政职务考核挂钩,与绩效工资考核挂钩.这种"刚性"政策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宏观经济的不同周期,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是不同的,理解宏观经济如何调节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对于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08—2018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等,对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及宏观经济对其影响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杠杆率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充足率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宏观经济通过加强或削弱商业银行杠杆率、资本充足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产生调节效应.针对结论,提出了加强对杠杆率监管并引导适度杠杆率水平、合理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并多渠道增加资本金、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以促进资本高效安全运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脆弱性核心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波动增大,但整体稳定.不良贷款与被解释变量银行体系脆弱性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越高,银行体系越脆弱.当前应重视不良贷款的反弹,降低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运用宏观政策来化解不良贷款,通过完善银行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来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编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一书,是2002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一司任司长时承揽的一项工作。最早接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是在1999年底。那时我刚到银行监管部门工作.其时正值WTO中美谈判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质量检查、研究国有银行改革、进行剥离不良贷款及债转股等工作,纷繁复杂.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行不良贷款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非现场监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 ,有必要进行研究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竺暐 《银行家》2012,(12):16-20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尽管目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仅仅表现为"微增",但市场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注定要告别不良贷款"双降"时代。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将进入"爬坡"时代。日前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品是商业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但在信用风险转移过程中易导致商业银行弱化贷款审查监督力度,形成道德风险.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间的博弈均衡状态以及影响该状态的因素,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并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大小合理调整其监管频次.  相似文献   

9.
银行监管制度的设计不能忽视银行、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存在.实际上银行监管制度是以上三者博弈的必然结果.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三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并在三者之间博弈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前提、一种激励与一个约束相结合的监管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时间为维度分析了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并且关注类贷款数额较大;横向比较了几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得出,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远高于其他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年上升。针对上述现状,本文从控制不良贷规模,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强化银行监管、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机遇第一,从严监管趋势不改,不良市场业务空间扩大。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释放"不良认定趋严"的信号。2018年2月,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将90天以上逾期贷款全部归类为不良贷款;2019年4月30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发布10天之后,银保监会又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将逾期60天的贷款也纳入不良,并将贷款五级分类扩大至所有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12.
贷款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逐年增高,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本文立足于湖南省龙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联社不良贷款的表现,探讨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央银行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监管,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压缩不良贷款考核机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就区域而言,由于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现实基础差别很大,各银行的"刚性"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区域的基层行经营产生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威海市各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情况的调查研究,尝试探讨这一"刚性"政策的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表外资产回表加快和监管标准趋严等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加快,尤其近期若干事件的爆发也显示当前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的规模大、增速快和处置难等特点,其中抵押类不良贷款也明显出现抵押资产价值不足、处置难度大等风险,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不良攀升承压之下,也为商业银行的抵押资产价值评估与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评估机构、抵押资产、银行操作风险等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成因从评估机构、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不断变化的外部宏观环境下,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受到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务形态的冲击与挑战,还面临着信用风险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良贷款率剧增.本文从宏观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期对加强信贷监管、降低不良贷款率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是人民银行2001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为此,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积极调整金融监管思路,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降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截止2001年底,全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11512万元,  相似文献   

17.
据银监会发布的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相当突出,近三年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用途违规的行政处罚案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环节都有所体现.金融监管部门之所以对贷款用途进行严格监管主要是因为贷款用途违规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它严重误导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执行,又是高利贷、洗钱、欺诈、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滋生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贷款违规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借款人、商业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等三方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据此,要切实防范贷款违规的金融风险、从源头遏制金融违法犯罪,应真正追究借款人有关贷款用途的违约责任,商业银行要重整对借款人贷款用途的实质性调查、审核和管理流程,金融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有关贷款用途监管的理念、制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的迹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重视其背后可能隐含的隐性不良贷款风险8月15日,银监会公布了我国银行业2季度的相关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2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季度持平,继续维持在0.9%的历史低位,但不良贷款余额较1季度增加了182亿元至4564亿元,连续3个季度出现上升。尤其是,温州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连续12个月反弹,不良贷  相似文献   

20.
许友清 《金融与市场》2015,(2):72-76,79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金管理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经营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合作,标本兼治,实现现金管理的预期目标,就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现金管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现金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实现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