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的视角尝试性地分析了经济增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地方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有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倾向,从纯"经济"层面分析,这种公共投资的行为符合经济理性,而贫困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更高的回报率,即具备所谓的"后发优势",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并探讨了发展水平差异的不同地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成因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利益始终对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本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有关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了印证这个结论,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就如何消除产业结构调整中地区利益的障碍作用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普遍扶持,扶持过程处处存在政府的影响,是研究政府行为的良好载体。为此,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海克曼(Heckman)两步选择模型为基础分析地方政府补贴选择以及补贴实施机制,并考察其区域效应、省际效应及具体地区经济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多样性,其具有显著的扶持弱者行为取向,这是政策依赖的重要因素,这一影响机制受地区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研究还表明,地方政府补贴行为具有较强的所有制类型偏好,中央国有企业受到补贴的概率、补贴数量及补贴程度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其中蕴含着地方政府与中央国有企业之间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3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法探讨政府行为与创新要素流动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R&D人员和R&D资本要素流动存在倒U型影响,且地方政府竞争与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与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行为可以协同发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另外,地方政府竞争和政府支持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创新要素流动,而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仅能影响周边地区R&D人员流动。在分区域研究中,东部地区3种地方政府行为对创新要素流动均存在倒U型影响,中部地区政府房地产投资偏好行为发挥倒U型作用,而政府竞争和政府支持行为发挥正U型作用;地方政府行为协同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流动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东部地区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6.
张捷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23-1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自身文化的原因大部分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区域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温州市和包头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对比发达地区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中政府应该选择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非税收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一个财政竞争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非税收筹资行为影响要素流动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间存在非税收竞争行为,且会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地方政府的非税收筹资行为不但没有发挥其作为竞争手段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应有的作用,反而因相对落后地区对非税收入的依赖度偏高而起到负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政府质量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正确制定并高效执行政策的能力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行为,然而政府质量很少被视为知识生产函数的变量。虽然经济学家常将宏观政策和国家制度因素考虑进模型,但少有学者从城市这一微观尺度系统评估地方政府质量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文章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政府效益、法规准则和地方政府责任3个维度综合刻画了我国43个地级市/直辖市的政府质量。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质量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地方政府责任是影响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此外,地方政府质量对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和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产出受地方政府质量的影响较大,而具有较好制度环境的东部地区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制度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其表现在不同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角色、方式和效果不同,地方政府行为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必然性和有限性特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应该正确认识地方政府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引进外贵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外资始终是稀缺的,为获得更多的外资流入本地区,各地方政府之间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有形或无形的招商引资博弈.在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下,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进而导致其引资博弈动机与行为的扭曲,以外资优惠政策为主导的引资博弈策略往往造成地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基于对有限理性地方政府目标函教的创新与分析,本文采用博弈模型详细演绎了有限理性地方政府引资博弈的动机、行为与后果,从中得出问题的症结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与区域均衡的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有助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而且能够实现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立足1998-2017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财政纵向失衡与税收努力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财政纵向失衡能够通过抑制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当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同样表现为抑制效应.因此,要合理把控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利用适度失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制度基础;稳定地方政府收入预期,防止过高税收努力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积极性;注重地区间发展差异,避免一味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对外开放程度深化造成的发展模式雷同与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结合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间竞争成本逐渐凸显的现实,本文建立市场分割模型、重复建设模型和政治竞争模型,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及其竞争后果,并探讨使地方政府行为从竞争转向合作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研究发现:市场分割、重复建设是地方政府过度利用地区经济发展权的后果,政治竞争根源于单一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而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在保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的同时,约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地区金融发展中的角色,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5—2009年西部十省(市、区)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具有典型的“公司型政府”特征,政府干预的金融增进作用不明显而金融抑制作用明显。据此,本文提出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力求“中性”,减少对金融的索取性干预,要为地方金融发展提供“市场增进”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龚旻  张帆 《当代财经》2015,(3):3-12
近年来,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出现使得现有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出现软化的迹象。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制定相机性财政政策时更少地基于稳定地区经济考虑,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财政收入和地区利益。这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长期呈现出较大的随机性特征,不利于地区经济稳定。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分解,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对异常消费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加剧了异常投资的波动。相对消费波动,投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实际上隐含了较大的经济波动风险。这一结论为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中注重构建对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内生制度约束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中,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亢奋和扭曲,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地方政府这种扭曲的行为导致了投资需求膨胀和投资失调,恶化了经济运行的环境系统,使社会主义经济长时期处在一种紧运行的状态之中。因此,抑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亢奋,矫正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扭曲,对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事业支出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方面受以GD P为标准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努力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地区间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文章利用2012年数据,在确定各地区教育财源比例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省级层面的教育财政缺口,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是存在教育财政缺口的集中区域,但我国目前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还远不能弥补这些地方的教育财政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一套有条件拨款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模式,把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行为的约束与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相结合,以期能保障教育财源和弥补地方教育财政缺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竞争广泛存在。建立纳入财政支出分权、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及支出竞争的企业投资决策计量模型。结论显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对地区投资行为影响具有差异性并存在长期效应。为实现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良性发展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利于提高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领域,同时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动态系统GMM模型,运用Stata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09—2015年中国15个大中城市房价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维持地方财政,土地财政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2)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房企共同经营土地,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做大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3)中央政府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效用水平增加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房企会形成经济增长联盟共同推动房价上涨。(4)房企行为对土地财政导致的高房价具有放大效应,且作用效果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的贡献是发现了房企行为与土地财政、房价上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为找到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措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累积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积累能够显著地传导并引发金融风险。在经济增速较慢、财政分权程度更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为与地方政府行为渠道影响金融风险。本文将土地制度、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所得结论对于深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考察中国政府绩效考核对县乡领导干部行为产生的影响。在介绍中国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的基础上,文章依据作者的实地调研和所收集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了地方干部对考核的行为反应。文章发现,尽管不同的干部群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目标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地方干部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挥棒。最后,文章为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的政府绩效考核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方面,考核对地方干部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建立了一种激励机制,并由此成为政治沟通的特殊渠道;另一方面,考核激发了地方领导干部的社会反应,尤其是激发了他们的群体性动力,而群体性动力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也许要大于考核本身所体现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