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由于产权界定不合理和农地产权的缺失,导致违法征地现象严重,土地交易成本昂贵,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引入产权理论,特别是从农地的使用权和处置权方面,分析农地问题造成的原因,提出"确权、流转、保障"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让农民分享农地产权增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影响农地流转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本文根据调查素材,从产权博弈的视角提出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现实中的农民土地产权趋于稳定和完整,影响农地流转的真正原因是农地比较收益较低和流转交易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逻辑一致地剖析"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这一推论,本文首先根据产权理论将农地产权定义为农地控制权,模糊的农地产权相应地指农地控制权实际归属上的模糊;然后,根据Williamson的四层次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模糊农地产权是农民与政府这两个农地产权主体在基础性制度和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制度设计的产物,是农民与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有意将农地控制权的归属隐藏在模棱两可的迷雾之中。在基础性制度尚不完善的现实约束条件下,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制度安排。作为推进农地产权改革的先决条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4.
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下形成租值消散,损害产权主体权益。我国农地征收中存在农地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导致农地租值消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此,在农地征收中,应完善农地所有权主体,构建农地发展权,遏制价格管制,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减少租值消散,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地权-地租"的互动纳入"复合产权"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成都集体土地入市收益分配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使其具有"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特征。第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释放了土地潜能,确保农民能分享更多的级差地租收益。改革要坚持农村土地公有性质,拓宽农村建设用地产权权能,允许其在更大范围内直接入市以及赋予更多入市方式,以实现将农地"非农化"使用权和收益权界定给农民集体和个人。  相似文献   

6.
农地问题与基层民主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构造了一个农地预期价格与村民自治的简单模型,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农地交易的活跃,可能会提高农户对土地的价格预期。当这一预期超过村民联合的组织成本与现期实际收益之和时,村民自治变得更有实效。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制度变革与民主建设的关系,认为中国基层民主可以强化农地产权的排他属性,而土地制度改革也能够提高村民自治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农地产权的市场化问题成为农村土地问题的中心,但面临着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高的困境。笔者认为,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农民的土地情节,而是政府的农地流转抑制。流转抑制替代了农地产权市场的演化以及演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方式、定价机制、交易协调机制之间的适应性匹配。笔者认为,推动农地流转的关键是支持地方性的制度和创新,赋予农民自主交易权,尊重农地产权市场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户对土地进行投资的经济行为与农地产权制度有关,要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必须给予农户长期、稳定的农地产权,激励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否则就会导致土地退化。贵州省湄潭县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其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是给予农户长期、稳定的产权,这激励了农户对土地投入更多的农家肥以及其他有机肥料。1980年以来对土地的跟踪监测表明,土地肥力是不断提高的,上等地和中等地占耕地的面积从总体上看是不断增多的,而下等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  相似文献   

9.
农地可持续利用激励约束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从农户的角度为农地可持续利用建立一个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框架.在概述农户可持续利用农地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分析农户非持续利用农地行为动机出发,剖析了资源特性、技术状况、农地制度安排及其激励约束对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个基于农户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产权、价格和财政税收政策等激励机制,以及经济制度、法规和规划等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经营规模区间内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趋同性。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函数法、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伴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和亩均利润均表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处理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2)当农地经营规模低于134.32亩时,扩大经营规模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当农地经营规模处于134.32~169.80亩之间时,扩大经营规模会导致增收不增效的矛盾困境;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169.80亩后,技术效率和亩均利润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研究结论: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仍然具有提升空间。在推进农地经营规模的同时,应兼顾小麦销售与流通的外部环境建设与投资,促进效率与收入尺度下最优经营规模的重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产权博弈理论构建了农地产权升级的理论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分析了部分地区农地产权由组集体所有收归村集体所有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效果。作者指出,所有组集体都在同一个自然村是农地产权由“组有收归村有”的重要条件;乡村干部寻租机会对“组有收归村有”具有正效应;农民对土地依赖性越小,农地产权升级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来看,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缺陷,在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众多缺陷之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农地产权虚置。产权虚置使制约了产权实现,贵州凤冈县通过明晰产权的"三资转换"改革有效地促使农地产权从"虚"向"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然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矛盾,其中既有法律规定的缺失,也具有封闭性和债权性等非市场化倾向,在流转主体、流转条件、产权界定等方面限制过多或界定模糊,成为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律障碍。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机制,以法律机制助推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成为破解农地流转法律难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江苏、湖北、广西、和黑龙江四省(区)111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产权安全性会形成生产性效应、交易价格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进而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农户最终是否流转农地以及流转农地的规模取决于农地产权安全怀所产生的三种效应的叠加影响。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土地承包合同提高了转入户转入农地的可能性和农地流转率,但并不显著影响转出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和农地流转率;签订农地流转合同提高了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农地流转率;而农地流转纠纷并不显著影响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农地流转率。为了促进农地流转,应该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强化农民农地流转合同意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参与人,其认知会影响到改革中制度效率的发挥。该文重点分析了成都市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户的产权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农户对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具有不同的认知,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分析了农户产权认知中存在农地集体所有观念淡薄、承包经营权认知不清、产权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以及欲实现农地抵押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户产权认知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分析了当前中国农地产权的不完整、耕地保护的失效面及其引致效应;提出了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的建议:赋予农民最真实、最充分的农地产权;约束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是有别于普通农民、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农地产权的残缺表现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几个方面。在农地产权完整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或出售或自己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无差异的,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致使农地的一些收益农民无法实现或分享。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农地大量减少,损害农民土地权益,危害生态安全,更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立法缺失农地发展权,利用农地发展权的立法来保护农地是一种创新的举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国家、土地经营者占用农地都将受到农地发展权的立法限制,同时严格执法和守法,确保农地发展权的实现,从根本上实现对农地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以产权安全理论为指导,探究农地确权及相应的政策执行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效应,以期提高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和Logit模型。研究结果: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实施后农户新证书持有状态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无显著影响;确权实施或执行过程中是否公示、确权满意度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有显著影响;农户对相关农地产权政策的认知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在农地治理中加强农地确权颁证的规范管理,扩大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农地政策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农户的农地产权安全感知,达到激励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