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局发展多种经营和地质市场已有几年的历程了,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人员逐年增长,总体上来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安置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地勘单位生产结构和队伍结构的调整。但是,在经营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经济违纪问题。本文仅就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中的经济违纪行为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地矿部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了地勘单位多种经营的迅速崛起。多种经营各产业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在社会的竞争中,赢得了一定的地位,使地勘单位的劳动力转入了比较长期稳定的商品生产。这里提出讨论的多种经营,是指地勘单位从事不属于地质工作范畴及其延伸的地质市场的其他工业产品商品性生产、对外承做工业性作业、劳务供应、矿产品开发及加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目前,地勘单位多种经营的发展,能与地质市场相抗,其市场广阔,辐射面大,经济收入较稳定,容纳职工人数较多,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勘单位的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发展多种经营是解决地勘单位资金不足,消化富余人员,稳定地质队伍,搞活地质经济的重要途径。我队自1986年下半年开始从事多种经营,到1989年,已兴办了6个多种经营企业,年产值达430.40万元,利润43.21万元,在全队职工836人中,从事多种经营的就有310人,还解决了待业青年近100人。虽然我队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4.
十年改革,我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勘单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地勘单位活力增强,逐步走上自主经营的路子。简政放权、承包经营,使地勘单位增强了自主经营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进入社会,由内向封闭式的单纯生产型向内外开放式的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计划调节向发展市场机制作用转化。地勘单位承担了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两项任务,两付重担一肩挑,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市场收入逐年增多。1979年全局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的收入不足200万元,1988年猛增到4800万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只靠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难以解决增强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企业的活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只有把多种经营推向市场,使其建立起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自负盈亏的基木条件则是地勘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具有经营自主权或法人地位,要把多种经营企业推向市场,使其生产经营符合市场要求,这就必须改  相似文献   

6.
来稿摘登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地矿系统所属各地勘单位贯彻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已兴办了一大批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多种经营企业,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安置了20%左右的富余职工。然而,从大多数多种经营企业来看,经营效果都不理想,规模小、档次低、点多面广,“四面开花”,既分散了资金,也分散了经营管理力量,大多数企业经营效果不佳。从市场经济和生产结构调整的高度来分析多种经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思考多种经营的发展,提出几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安徽地矿局结合本省地质工作的实际,从开拓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入手,积极探索搞活地勘单位的途径,初步取得一些效果。1986年全局投入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2806人,其中职工1879人,占全局职工总数的13.5%;对外增收达到1156万元(不含集体经济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家投资的23.16%。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优化地质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地矿部提出到1992年安置现有队伍中12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0%)从事其他地勘业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地勘单位必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笔者现通过我局这几年来多种经营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谈几点看法。 1.对陕西地矿局多种经营现状的分析:截止1988年底,企业网点已达107个,拥有资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企业现状的分析。转换多种经营机制,变革其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借鉴了乡镇企业成功的经验,走"国有民营"的路子,是实现稳定转产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述了地勘单位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论证了发展多种经营不是权宜之计,也不单单是为了安置富余人员,而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调整队伍结构、技术结构,改善经营机制,搞活地勘单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千户农民定点调查资料表明,农民收入结构正逐步转型。主要表现在:(1)从村组集体和乡村企业获得的收入增加。1991年增长(比上年,下同)6.8%。其中,从乡村企业收入31,7万元,增长21.9%;从各类经济联合体的收入增加近一倍。(2)非农业生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1991年非农收入414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和副业收入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是一个综合性地勘单位 ,长期从事计划内地质找矿工作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进入 80年代后 ,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国家地勘费投资日渐减少 ,另一方面地质工作费用大幅度上升 ,使得该队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度成为全省地勘系统的后进单位 ,经济发展缓慢、人员富余下岗、队伍凝聚力下降……怎样克服面临的困难 ,振兴地勘事业 ,带领广大职工跟上全省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同步达到小康水平 ,严峻地摆在了该队领导面前。队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 ,深入思考 ,痛定思痛悟出了一个道理 …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核工业总公司所属309地质队自1985年成建制转产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了该队成建制转产的主要经验是:转变观念;发展稳定产业;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改革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管理;多方面解决人才来源;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文章认为309队的成功经验为地勘单位成建制转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勘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着各地勘单位账簿设置不尽相同、报表填写思路不明确等问题。建立地勘单位的事企分体运行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且有政策依据。由于目前地勘单位的改革只限于职能改革,即有事业性质又可从事生产经营。因此,事企分轨建行、分开核算,执行不同的财务政策只能是事业职能和企业职能分开;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开;事业拔款和企业收入分开,而不能将事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分开。也不能要求地勘单位编制汇总会计报表。这样做,更适合目前地勘单位实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89,2(12):24-27,5
本报告通过对黑龙江省地矿局所属四个地勘单位的调查,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任务不饱满,职工思想波动较大;地质市场不稳定,多种经营发展不平衡,缺少资金,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建议适当增加地勘经费;建立一个以国家地质项目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产业结构,给予政策上扶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1996年地勘统计年报为依据,介绍了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其经济运行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放开搞活的政策建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1953年以来地矿业经济周期的分析,对地矿行业改革策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三化”实施过程中,应把重心置于“地勘单位企业化”上,对“地质成果商品化”宜稳步推行;在富余人员大量存在的情况下,除发展多种经营事业外,缓解地勘单位资金周转困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地勘行业的多种经营企业,应当走类似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机制。文章介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地勘行业的多种经营企业在借鉴时应注意处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研究和确定地质行业队伍的适度规模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该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矿产资源将面临短缺的局面,如从每百万人口所拥有的地勘人员之比,和地勘队伍整体的人员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生产效率以及国土整个地质工作程度等,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而在制定我国地质产业政策时必须慎重考虑。文章还对强化地勘产业、优化多种经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林,亦称特种经济林,特用经济林。它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树叶等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如以生产苹果、山植、李子、核桃、油菜、橡胶、桑叶、花椒等产品为优势树种的林分。随着我国林业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改革传统的单纯取材的森林经营方式,综合立体开发森林资源,经济林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林区多种经营生产的迅速发展,不断开发荒山荒地营造经济林木,使经济林收入成为林区多种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开展对经济林会计核并特点的研究和探讨,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林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