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物措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复垦中均采用的重要措施,在概括了矿山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的定义、技术方法,以及目前矿山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特点,应用实例论述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矿山土地复垦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矿山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论基于GIS建立我国矿山土地复垦信息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GIS的主要特点和国外GIS技术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探讨了我国建立基于GIS技术的矿山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GIS技术在土地复垦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1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土地开发强度与模式、土地整治模式与功能、复垦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分区模拟、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提取及基于不同视角的土地信息多尺度动态监测;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开发模式与评估、土地整理区划、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材料与方法、景观与可持续土地生态恢复耦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处理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模式、农用地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及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低碳转型、土地复垦理论与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综合整治以及土地信息监测的高精度与多尺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为例,分析了全省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三大类待复垦土地现状,借鉴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类待复垦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以此测算出三类待复垦土地的复垦潜力,并进行了土地复垦潜力分区,最后总结出了集约化农业生态利用、果草林生态利用和农林渔禽生态利用三种土地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5.
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矿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减排增汇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中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有限、复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从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成本与效益、政府与市场三个方面明晰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中存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有序高效开展的建议:(1)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2)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机制;(3)提升土地复垦技术和质量;(4)丰富土地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6.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山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在矿山土地复垦中是对矿区土地复垦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首先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的土地复垦可行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试图建立一套煤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监测的指标集,为行业部门土地复垦实施监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煤矿区土地复垦问题辨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内容分析和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复垦实施监管的复垦进度、复垦土壤质量和复垦效果3方面的监测内容和39个监管指标,并分析了监管指标的管理属性和监管周期。研究结论: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监管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土地复垦活动、土地复垦效果评价、土地复垦验收和土地复垦监督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3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综合开发模式与运行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机制及路径、碳中和背景下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壤—植物—微生物模式下的复垦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差异化分区与格局构建、土地信息智能化监测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数字化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基于GIS的土地管理技术。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用地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土壤改良的矿区土地复垦、土壤—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作用机制、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指标的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预测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规划技术、土地管理系统优化技术。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与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4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碳中和目标下的矿区土地复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低效用地治理、土地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土地信息智能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我国土地复垦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炭系统塌陷地现状为例,分析了我国土地复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多方筹集土地复垦资金,提高土地复垦率以保护土地资源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土地复垦既是生产建设损毁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又是土地复垦相关人之间就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拟损毁土地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拟复垦土地利用类型与质量确定、土地复垦工程设计等的平衡过程,且结果与复垦土地质量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土地权利人和复垦义务人在复垦目标、复垦报告编制人、复垦义务人与政府管理人员在复垦技术、复垦义务人和地方政府在复垦管理环节均存在讨价还价行为。建立土地方案编制主体制度、土地复垦替代方案制度、复垦保证金制度和全程公众参与制度可以有效规避复垦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扭转各地日趋严重的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国土部门加大了对违法占用耕地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了大量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并促使部分被违法占用的耕地得到复耕.然而,在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复耕中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查处面积大,罚款多,而复耕面积小;二是在复耕中存在着各种乱象和假复耕现象.要控制违法占地,确保我国1.5亿hm2(18亿亩)耕地红线,一是需强化事前预警工作,避免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发生;二是强化对复耕土地的监督管理,避免假复耕现象的发生;三是将查处的违法占用耕地及时退还于农民或农业生产组织,保障土地真正回归于农业.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根据相关主体性意愿的指引,阐明合作治理范式在土地复垦监管行为领域展开具体运用的现实性,及其可能的规范设定方向,进而尝试在相应行为规范维度来检视行政行为法理论的发展任务命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复垦监管行为的形式选择往往与相应的合作治理主体性意愿有关,该意愿主要表征为利益导向、工具载体以及协同组织选择意愿。应厘清该类选择意愿指引于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所分别呈现的形式选择:逐利心态与信任习惯选择、科学事实工具与行政规制工具选择、内部协同组织与外部协同组织选择。研究结论:土地复垦监管行为在行为观念和当事人方面与合作治理的主体性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耦合的,有必要构建一种合作行政模式下的治理型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煤矿土地复垦及其经济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开采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成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煤矿土地复垦中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技术推广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多、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加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经济的研究及土地复垦技术的推广,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形成煤矿土地复垦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目的:对照中国土地复垦工作与国外的差别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中国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扩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对土地复垦的界定和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外复垦的重点有所不同,加之国外资料的缺乏和深入理解分析不够,对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希望更名或认为已经发展到生态重建阶段.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扩展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类比提出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概念,总结分析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阶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完善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典型调研,专家咨询和类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基本框架已形成,但仍然存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矿业用地政策存在缺陷、监管手段薄弱和监管技术标准不完备等。研究结论:建立专业化和层级化管理机构、加强部门协同、单列矿业用地指标、加强信息化监管、研制土地复垦实施与监管系列标准是构建完善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土地复垦政策法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土地复垦政策法规先进经验,为中国修订和完善《土地复垦条例》提出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的《土地复垦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体系不完善、土地复垦责权利归属不明确以及复垦资金来源无保障等问题,无法从法律上、政策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导致目前土地复垦工作进展缓慢;而国外土地复垦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土地复垦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国情,借鉴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土地复垦先进经验,从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标准体系、明确复垦资金渠道、建立激励机制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完善中国土地复垦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态势与重点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为提高土地生产承载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持续、动态的系统工程.从国家的战略部署、目标的现实转变、统筹城乡与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战略需求,指出了当前土地整治应从完善整治规划编制体系、建立监测-评价-调控系统、推进整治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整治等4个领域来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管理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转变中,土地整治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