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与政府在终极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利益格局上就不完全一致了。政府追求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国有企业有没有本企业的利益呢?.谁是国有企业利益的真正代表呢?谁又能为企业利益的实现起最终决定作用呢?那就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  相似文献   

2.
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的身份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理论上似乎明确,但实际上并不一致,这就影响了厂长(经理)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对当前改革不利。因此,重新探讨这一问题十分必要。所谓厂长(经理)身份,主要说的是厂长(经理)应代表什么利益,在企业中起哪些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拉开之前,由于我们推行的是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体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给“统”了起来:劳动力(职工)由国家统分统配;企业资金由国家统收统配;原材料由国家统调统拨;企业生产由国家统一安排;企业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国家对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厂长(经理)研究会于1985年7月10—12日在珠海市望海楼举行了“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身份问题”讨论会,参加讨论会代表主要来自省内各企业的厂长、经理,还有省级的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的同志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关于厂长和经理的身份问题,通过讨论,大体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厂长(经理)是企业的代表,应主要对企业负责。理由是:顾名思义,厂长是一厂之长,经理是一店之长,他(她)必须代表企业的利益;企业是自负盈亏的  相似文献   

4.
廖强风 《湖南经济》2003,(11):35-36
国有企业并购障碍产权委托—代理机制障碍在国有企业产权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所有权代表缺位或虚位的问题,因为终极所有者是全体人民,而非具体的法人或自然人,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不存在明确的所有权代理关系,作为国有资产终极代表的国家是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来行使其代理权的。同时,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链条被拉得过长,使得国有产权主体虚置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委托人的链条和层次之中。从整体上分析,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是产权主体,但从具体情况来分析又都不是产权主体,谁也不可能承担经济责任,他们向企业指定厂长、经理或党委书…  相似文献   

5.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的含义是:由于企业外部人(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等)监控不力,导致企业内部人(厂长、经理和工人)在企业的公司化过程中掌握了过大的控制权。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认为,“内部人控制”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在70和80年代的中欧和东欧,当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停滞不前时,各国政府试图用向企业“放权”的办法来走出困境。在这一进程中,企业经理在自己企业内部建立了不可逆转的管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企业内含基本经济利益关系及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国有企业(或其中国有资产,下同)的终极所有者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因而国有企业终极所有者实际由国家代为行使,这种情况通常称"国家代理制".在国家代理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所内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首先包含涉及政府、企业两层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层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通常人们所说的广义上理解的政企关系,也包括具体现实中已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国有公司(主要指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股东与企业经营、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国有企业从所有权角度看是"国有的",但对具体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具体由企业经营者负责经营,由企业员工创造企业增量财富.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主体中的骨干——国有大中型企业巩固、发展的核心问题。 关于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固然这是老生常谈,但经过15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一新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在浩瀚的市场经济初始发展的环境中又注入了新的内含。厂长(经理)将逐步摆脱政府官员的羁绊,独立自主地行使企业法人应有的权力,履行应尽的义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模式,施展企业家的才华。 关于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重要了。不但国有企业的昨天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正在证明着,而且“三资”企业的资方代表也都  相似文献   

8.
吴华 《乡镇经济》2002,(4):38-39
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国有企业的厂长(含经理,下同),也不是企业家,只是政府官员,其身份是按行政级别来划分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成为真正的企业,厂长也应由政府官员转变成为企业家。一、重新认识国有企业厂长的作用1、厂长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我国对于“生产要素”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没有包括企业家,通常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信息、品牌等。西方经济学却认为,任何产出或收益,都是土地、劳动、资本…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九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已进入第二个年头.一批热衷于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商议筹备一个名为海南省厂长、经理文化研讨会的组织.他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大特区的厂长、经理已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然而,厂长、经理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企业文化,更为需要的是沟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顺应厂长、经理们的要求,就是顺应大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创办的组织才有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一改初衷,转而筹备以沟通、协调为主要职能的海南省厂长、经理协会.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经过创业者坚韧不拔的努力,海南省厂长、经理协会在海口市宣告成立.一九九二年经中国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同志提议更名为“海南省企业家协会”.正确的选择“海南省企业家协会”从筹备阶段起,就面临着选择走怎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他们分析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团组织的特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依赖政府而得以存在的.经费靠国家划拔、人员靠政府配编,场所靠政府解决,甚至机构也比照行政等级,这样,就使作为政府与社会中介层次的社团组织带上了明显的“官办”色彩,而实质上成为政府机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在处于双重体制混合运行时期,观念、体制、规则都在试磨合中运行。由于两种不同的企业体制长期折衷、混合运行,必然使部分企业出现摩擦、混乱,使部分厂长、经理"渐办法不会用,旧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导致5O%的国有企业亏损或陷入困境。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计划经济型的厂长经理干不成。照搬国外市场经济型的厂长、经理也难干成。而必须有一种转型即症治型的厂长、经理才能干成,走出困境。这批症治型的厂长、经理,首先是一种灵活、适应型,他们善于衔接两种不同体制过渡和转型,其次是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实行厂长负责制后,怎样当好厂长?我的体会是: 一、把千斤重担一人挑,变为千斤重担众人挑。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国营企业中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厂长(经理)全权负责”。这就把企业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毫不含糊地落实到厂长一人身上。所以,在实行厂长负责制之后,我们时时刻刻想到的一件事,就是  相似文献   

12.
关键在管理     
厂长经理是企业活动的导演者,他们处在企业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其思想行为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从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加强管理。一、我国企业的厂长经理缺乏创  相似文献   

13.
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这一制度创新是由原有旧体制的弊端和矛盾引起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市场的完善和规范过程。从今年起,中国将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作用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决策层计划用五年时间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改变过去那种将国企领导当成经济管理干部管理的模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目标,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以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考核国有企业经理的主要标准。今后不再把企业经理调到党政机关当领导,同时不再把党政机关中的人员安排…  相似文献   

14.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书所载的“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文(以下简称《从》文)指出了“无论是从正式、显性的激励机制,还是从非正式、隐性的激励机制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解决经营者的短期激励问题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它没有解决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和经营者的选择问题。一个在位经理也许有动力追求短期(但隐藏的)利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会被选为经理。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经理是由政府官员而非资本家选择的。政府官员有权选择经理却不需为此承担责任,因此他们没有适当的动力去发现和任命有能力的人当经理。而且良好的业绩并不能保证在位经理能一直干下去,从而经理不可能有长期的激励,以国有股为主导的公司化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这些弊端。破产在约束经理方面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国有银行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执行债务合同。为了确保只有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会成为职业经理并使经理受到恰当的约束,必须把选择经理的权威从政府官员手里转移到真正的资产所有者手中。为此,必须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产权制度制约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过去十几年的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没有或很少触动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传统产权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制约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1.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下,企业难以做到自主经营。首先,企业名义上是国家的,而实际上是政府或政府部门在行使所有权。政府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所有权于一身,必然导致双重职能的交叉而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其次,《条例》虽然确认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情况下,企业又很难摆脱政府的干预。 2.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下,企业难以做到自负盈亏。原因很简单,就是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财产,很难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亏损的后果只能由国家承担。 3.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下,企业难以做到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对市属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的,除国有资产管理局外,还按行业划归政府部门主管。多头管理,但谁也不具有国有资产的运营职能,不可能注重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改制后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其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即管理者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经营者,大多数企业厂长、经理既是资产的代表者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也是职工和自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种极端集权现象下,这种模式势必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厂长、经理任命的“听话”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必然要对这位经营者“负责”,这样就会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报虚数,形成“厂长财务”、“经理报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面已达1/3,达到破产条件的企业数目约占国有企业总数的15%左右,而真正破产的仅占国有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我国企业破产率低,并不是说明企业效益好,而是在破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国有工业企业实施破产中的几个问题1、产权关系不清。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由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管理经济职能。现行的国有企业有的是中央所有,有的是地方政府所有,有的是部门所有,还有的是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资金以后投资兴建的企业,形成了很复杂的产权关系。虽然说都是国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是…  相似文献   

18.
刘芳华 《特区经济》1997,(12):53-53
<正>在我国,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市场作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不断有新动作,为国企改制过“关”创造条件。 一、代理人市场已出现,经理开始进入市场 我国的传统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直都由党政主管部门任命和调配,并给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但到1994~1995年,这种党政主管部门任命厂长、经理的管理体制,开始受到市场的正面冲击,这时代理人市场出现,经理进入市场。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包括国家出资者在内的多个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成为委托人,经理成为代理人,委托代理制成为国企改制的目标模式。由于国家已从  相似文献   

19.
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对华反倾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在国际反倾销中,什么是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一些国家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把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实行不公平、不合理的贸易待遇和不平等的反倾销规则.这在过去,已经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还会进一步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正在进行的公司制改造,目的是通过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然而,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所有者(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利益不对称、责任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不完全的问题,损害所有者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常发生。如何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是我国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