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下岗分流”应做到“五不”严金宗当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企业职工“下岗分流”逐渐增多的...  相似文献   

2.
1992年,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唐山建设集团公司有45名职工下岗。那时候,既没有“减员增效”的宣传,也没有“下岗分流”的措施和方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45名职工便失去了自己在国有企业享受的一切待遇和身份。这在他们的心中引起的震  相似文献   

3.
当前,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已进入攻坚阶级,买方市场在毫不留情地威胁着企业的形势下,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采取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待岗、转岗和下岗的人员日渐增多,职工普遍有...  相似文献   

4.
按:下岗、分流、再就业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敢闯、敢试、敢碰硬,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下岗分流职工心态──坚信中有忧虑。大多数职工对进行分离分流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减人增效的态度是积极的。许多职工认为减员分流的措施势在必行,否则企业生存和发展就没有出路。也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对下岗分流能否取得成效感到茫然。有的职工认为,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冗员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一线与二、三线比例失调是主要的,减员分流重…  相似文献   

5.
从日前情况看,人们对改革特别是下岗分流的种种疑惑和错误理解,已逐步升格为阻碍改革推进的顽固的“人的障碍”。因此,在下岗分流的改革教育中,找们要着重引导职工走出五个思想误区:第一,走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下岗分流就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的误区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部分职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偏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而在新的条件下,遇到新的问题又“回潮”。走出这个认识误区,至少要引导职工从两个层次进行思考:第一个层次,下岗分流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第二个层次,人员过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  相似文献   

6.
<正> 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是搞好国有企业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下岗分流中,虽然一部分职工收入减少,生活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国家的宏观形势和下岗分流的决策还是理解的,支持的。然而,个别企业领导干部在职工下岗分流中的不廉洁现象,却  相似文献   

7.
就业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社会难题之一。而我国再就业工程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切实抓好下岗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 ,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 ,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下岗分流和再就业下岗分流是企业转机建制的大趋势 ,它主要是为了改变国有企业机构臃肿 ,冗员过多 ,效率低下的现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绝不是企业效益不行的无奈之举 ,也不是简单地减几个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职工认为下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抬不起头做人 ,而事实上下岗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要知情明“事理”。当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国有企业职工原有的优越感、保险感不复存在,“铁饭碗”成了“泥饭碗”,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革内部运行饥制、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企业只有采取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下岗的职工要理解企业的难处,谅解企业的做法。要知道,下岗一是为了把过分集中的生产力进行分流,让一些有能力、有技术的能人进行再就业,使其充分施展自己  相似文献   

9.
一要知情明“事理”。当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国有企业职工原有的优越感、保险感不复存在,“铁饭碗”成了“泥饭碗”,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革内部运行机制、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企业只有采取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下岗的职工要理解企业的难处,谅解企业的做法。要知道,下岗一是为了把过分集中的生产力进行分流,让一些有能力、有技术的能人进行再就业,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相似文献   

10.
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职工的心,需要精心组织,缜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混乱,阻碍企业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为了推动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中原油田采取了一系列的除“压”减“震”措施。首先是更新观念,营造再就业的良好氛围。油田通过...  相似文献   

11.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困难企业解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使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也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切入点”。而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是直接关系着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保障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党和政府连接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中,怎样才能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时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内部的富余人员逐渐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分流出来。在国企这棵大树上栖息已久的职工下岗后一时无所适从,或牢骚满腹,徒生怨气;或找领导闹矛盾,寻岔子,其焦点是下岗以后生活问题。笔者也有被下岗分流的危险,也存在下岗以后怎么...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概况1.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所遇到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资产重组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当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在不断增加,有国家的大气候因素存在,但也有各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是生产技术和设...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职工特别是国有单位职工下岗、失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它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现阶段的职工下岗、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下岗、失业人员已经达到1500多万。今后几年这支队伍每年还会增加几百万人。二是涉及面广。前些年下岗、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现在不仅扩大到了所有国有企业,而且也扩大到了其他类型的企业;不仅政府机构正下岗分流,而且事业单位也会紧随其后。三是持速时间长。如果从80年代末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5.
改革国有企业的核心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大量富余人员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标准衡量,全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大约在3000万左右,因此,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是一种大事所趋。但是,国有企业在分流富余人员上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做“减法”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减的同时,有效地做好“加法”。企业在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方面,应当勇挑重担,多动脑筋,联手行动,妥善处理,多做贡献。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职工,而且也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各地实践经验来看,以下的分流思路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即以“精简、…  相似文献   

16.
半站 《中国石化》1999,(2):30-30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把企业富余人员减下来而又不简单地推向社会,使“无情”的下岗得到“有情”的操作,确实需要有关部门或单位动脑筋,想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借鉴一些单位的成功经验,在具体操作中将...  相似文献   

17.
张忠 《中国石化》2004,(2):66-67
改革传统的用工和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大问题。石化销售企业通过减员分流后,职工的身份界限仍然存在,但在保留身份界限的同时,我们也应探讨如何解决同一身份人员在不同岗位上分配的“平均主义”、不同身份人员在相同工作岗位上分配方的不公平问题,从而做到既尊重历史又变通现实,既体现效益优先、又体现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向工厂缴纳任何费用,停薪留职,自谋职业,仍可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这是重庆机床厂5300名职工第一次遇到的新鲜事。重庆机床厂是国有大型一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富余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状,该厂认真落实十五大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按照下岗分流\精干主体、保留骨干、寻机发展,迈小步,不停步,把工厂富余人员逐步从岗位上分离、分流的原则,以达到减少人工成本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的目的,制订出职工停薪留职,提前离岗休息、下岗待业等34个管理办法,加快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为鼓励职工下岗,参与市场竞争,工厂…  相似文献   

19.
下岗分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步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项工作,须布了一系列规定,为下岗分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在实践中,不少单位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但是,也有一些单位的下岗分流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走入误区、不能自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1.以"权"定岗。领导搞"一言堂",想让谁下岗谁就下岗,想让谁上岗谁就上岗。  相似文献   

20.
我厂地处山沟,职工下岗分流极为困难,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深化企业改革中遇到的一大突出问题。为做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厂开就业门路,分流富余人员,在原中核总的支持和关怀下,我厂进行了“退二进一”项目试点。优选项目,公开招标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和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我厂下发有关文件,对“退二进一”项目及其经营者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