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者的大国经济思想是大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本文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描述了西方学者的思想轨迹,即从市场规模、生产规模到规模经济优势,从大国概念、大国形式到大国经济特征,从大国兴衰、大国复兴到新兴大国崛起。沿着这样的思路,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贸易就是世界话语权。但贸易体量和规模绝不等于话语权。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自2009年起,中国晋身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而此次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关口,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然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3.
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突破8万亿元大关,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财政大国。面对如此巨大的财税收入规模,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利用财政收入,并制定出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本文通过和世界其他国家财政收入规模进行横向比较,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改善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李树清(中国石化国际事业公司)我国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煤炭、石油生产大国,但并不是能源大国,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4%,石油人均占有量只相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外贸发展模式及其政策取向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9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迅速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并正在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独特的外贸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曾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已达到了人均收入水平高于中国3倍国家的出口结构水平,中国在这方面出色的表现创造了上  相似文献   

6.
国际热钱进入与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末以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围绕粮食、食品的国内外投资和交易成为新的经济热点。作为世界粮食大国和人口大国,为控制通货膨胀,实施低粮价政策,这为国际热钱进入粮食领域提供了条件。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粮食管理体制下热钱进入的可能性、规模、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击热钱进入粮食领域的长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我国外贸顺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排在世界的第三位,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结构不合理等,这点问题影响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本文就我国如何向贸易强国转变进行论述,希望为我国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6,(10):27-40
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是大国两个最主要的自然特征,从这两个自然特征出发可推导出"大国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条件。通常,土地面积与国家人均收入有正向关系,而人口规模与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呈倒U型关系。在土地面积和其它条件给定的情况下,若一国人口规模适度偏大,该国人均收入将会高于小国;但是,若该国人口规模超出一定限度,该大国会因拥挤而丧失其优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结构差异和国家之间的开放程度都有可能显著地减弱和逆转大国效应。可见,大国效应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国家规模与贫富差距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力  韩静 《技术经济》2000,19(7):34-36
煤炭一直是世界各国大量使用的廉价能源 ,尽管存在环境问题 ,煤炭仍将是世界工业的主要能源 ,特别是在洁净煤技术取得进展和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在今后的 10多年中 ,煤炭消费量会达到略高于1%的年增长率 ,而亚州地区的煤炭消费增长量预计会翻一番 ,其中我国的增长量就达到亚州地区增长量 8%以上。鉴此 ,对世界煤炭生产和贸易进行分析、评价既对世界能源经济进行了研究 ,又对我国的煤炭工业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一一般而言 ,产煤大国首先是资源大国 ,煤炭产量与该国的煤炭可采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 1995年世界各采煤国的可…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中美海洋经济发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关两国是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沿海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在本国经济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分别从发展规模、经济贡献、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角度,对两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深入开展中关两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物产产品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世界工厂是必然的选择。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物品生产供给能力已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到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第一大国、水泥第一大国、家用电器第一大国、电话第一大国、服装第一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化贸易从总体上来说近几年规模持续扩大,但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与我国贸易大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符.愿因主要是我国不重视传统文化、管理经验不足、文化产业没有建立起规模经济,以及政府在鼓励、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措施不具体.  相似文献   

14.
胡晓霞 《时代经贸》2011,(14):81-81
我国的文化贸易从总体上来说近几年规模持续扩大,但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与我国贸易大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符。原因主要是我国不重视传统文化、管理经验不足、文化产业没有建立起规模经济,以及政府在鼓励、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措施不具体。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发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现在是世界进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排在世界前几名,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持续快速增加,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国际储备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国际储备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初步统计,中国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中国外贸取得这样一张"成绩单"是来之不易的,它再次验证了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规模几乎每四年翻一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每年约提高0.3个百分点,在全球贸易中的位次每年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国钢铁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钢铁大国不等于强国,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强国,并保持了20余年,技术与规模正是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本文使用2004-2009年中日钢铁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投入产出理论和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对两国钢铁企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快速进步但技术效率下降,可谓大而不强,日本钢铁企业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要快于中小型钢铁企业,规模与技术优势明显,呈现衰而不弱,因此,提高技术投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钢铁产业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过去三十年,中国完成了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转化,成为贸易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吸引外资和资本输出大国。进入后改革时期的中国,在如何认识中国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方面,需要的是更加实事求是,更多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我国银行实际经营绩效和本人多年的经验,指出:近10年我国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五大行改制上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批评失之于片面;我国银行业前5位资产集中度远低于世界主要大国,不应指责其"国有银行垄断"。对银行业的经营绩效也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相似文献   

20.
观点     
《经济》2011,(10):88-89
1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建设贸易投资强国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肖璞、侯俊军在201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文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投资大国,开始由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要避免"大而不强"的尴尬,建设贸易投资强国,除了采取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