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灿  李浩  张洪秩  杨帆  王兆华 《技术经济》2023,42(2):121-132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加快氢能源规模化部署。本文利用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CAM)探究全球温控视域下我国氢能作为能源载体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从经济成本、结构优化、减碳潜力等角度揭示氢能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减排政策加强、碳价提升,清洁制氢技术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温控1.5摄氏度阈值情景下终端普及率有望达5%,且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接近甚至超过一半;(2)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生物质+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制氢平准化成本最低,煤制氢成本最高,分别为17.0元/千克和60.9元/千克;(3)氢能利用的碳封存量在碳中和情景下,将由2030年的0.4亿吨提高到2060年的2.6亿吨。氢能将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立军  曾繁华 《技术经济》2022,41(4):120-129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减排成本与减排路径是该战略实施中两大现实问题。基于行业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减排成本、技术减排效应及减排路径展开研究,基本结论如下:①行业减排成本差异大,整体减排成本逐年上升。在三个代表性年份行业最高与最低减排成本相差40-60倍,减排成本绝对差值在1500-3000$/t。在2000-2010年间, 32个行业减排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全社会整体减排成本上升了56.98%。②技术进步的减排贡献较大,部分行业技术减排有限。在产出固定假设下,2000-2010年技术进步实现累计减排57.09亿t,累计技术减排率达到47.88%;但在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技术减排率为负,技术因素导致的排放不减反增。③行业减排路径应遵循从高碳到低碳的顺序。基于减排成本与技术减排两大因素的减排路径规划显示,优先和重点减排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供给、加工制造、交通运输、采矿及设备制造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可相对延后和非重点减排行业主要为食品烟草等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及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中国近1/3的钢铁产能。钢铁行业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面临着节能和CO_2减排的巨大压力。建立自下而上的综合优化模型,以钢铁行业国家鼓励推广的44项节能技术为基础,在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发展目标约束下,优化技术发展路径。研究表明,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等25项投资成本较低、节能量大的技术将会被广泛采用。在2015—2025年期间内,与基准情景相比,减排情景和碳税情景下的累计节能潜力分别为1 550万吨标准煤和2 549万吨标准煤,累计CO_2减排潜力分别为4 029万吨和6 629万吨;三种情景下的CO_2减排成本分别为7 931.2亿元、8 021.3亿元和10 217.5亿元。与减排情景相比,在碳税情景下,减排成本增加27.38%,但CO_2减排潜力将进一步提高64.5%。因此,采用成本低、节能量大的技术和征收一定的CO_2排放税能够有效地促进CO_2减排。  相似文献   

4.
减排技术保障层面的基本问题包括减排台帐资料提供、减排项目计划编制、减排量计算、减排现场核查等.推进减排工作,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回答,否则减排工作就无从下手;必须正确回答,否则减排工作就会陷入盲目和蛮干;必须扎实做好,否则减排工作就会根基不牢,难以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5.
将消费者减排参考效应和产品减排量纳入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研究框架,研究政府税收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动态协调问题,分析并比较不同情形下的供应链绩效。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双向投入成本共担契约”能够实现帕累托全局最优,提高供应链成员核心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政府征收环境税既不利于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减排也会降低消费者剩余;考虑消费者减排参考效应能够直接有效地刺激企业进行减排,促使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实现良性循环。政府应加大减排监管力度,及时获取减排信息,按规定对减排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  相似文献   

6.
与零散煤炭用户相比,电力部门的减排优势是极为明显的。我国煤炭消费必然会向电力部门集中,环境成本在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之间的分配就会显的非常重要。文章介绍了两种环境成本在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之间的分配方法,并分析了我国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煤炭流转角度的环境成本分配方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在政府给定碳排放总量的约束下,面临随机需求的制造商的产能决策问题,在改进报童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了碳排放总量约束前后的制造商最优产量和单位产品减排量的变化,发现了排放总量约束使得最优产量减少。然后,在市场减排努力函数拉动需求的前提下,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产量和单位产品减排量之间的关系式,并且证明了减排努力函数可以是任意线性函数或者非线性的凹函数。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印证了结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经济效益与减排成本之间的冲突是环境规制难以在微观企业层面得以落实的关键障碍。本文借助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实施的契机,基于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污染排放数据匹配而成的新数据库,通过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试验区内重污染行业运用信息技术减排的效果及相应的成本分摊机制。本文研究发现:(1)信息技术应用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两种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2)信息技术的减排效应由生产工艺绿色化而非生产率效应驱动;(3)与“波特假说”的预期不同,信息技术并没有借由生产率效应补偿减排成本,而是基于自身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令减排成本得到了分摊;(4)与试验区重污染行业存在投入—产出关联的下游行业减排强度没有受到影响,且试点行业也未将减排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5)试点绩效考核机制的引入有效地确保了重污染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减排的效果,且利用信息技术减排能够弥补环境规制措施的不足。本文的结论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积极证据。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在参考IPCC能源碳排放系数和中国碳氧化率等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核算方法。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其2000~2010年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建立情景方案分析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结果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2010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900.1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23%,且增速较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间年均下降率为2.4%,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建立的3个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方案中,与趋势发展情景和规划发展情景相比,适宜发展情景更加合理,在该情景方案下,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17.08%,2020年较2005年下降45.55%,可完成规划目标且更符合四川省发展实际。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四川省二氧化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法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基准线情景识别、额外性论证、减排量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等。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已有5个CDM项目方法学获得联合国的批准。文章分析了这些方法学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在我国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对方法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广州市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不同侧重,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与CLUE-S模型对广州市202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与现状相比,兼顾两者效益情景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最为合理:效益提升最为协调分别为9.35%、9.58%,不同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适中;(2)广州市对生态、经济效益的不同侧重主要导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较大,未来规划应注重这三种地类的合理规划;(3)多目标规划与CLUE-S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广州市多情景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拟。研究结果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并网发电现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力量,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转变用能方式具有突出意义。文章分析新能源并网发电减排效益创造机理,依据发电侧和电网侧的有效投入提出新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减排贡献分析方法,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算分析。案例研究表明,电网通过新建送电线路、改扩建变电设施、配套通讯装置等工程,有效促进新能源并网发电,减排贡献率约为1%,随着减排量计入期增加,电网的减排贡献将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清洁发展机制(CDM)及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都是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活机制,在这两个机制下都可以利用非排放控制企业/区域实现的符合要求的减排量抵消控排企业/区域的等量排放量,实现以最高的成本效率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管从机制的设计方面,还是从其实施方面来看,二者具有很多相似性。2012年后由于《京都议定书》履约期的持续性问题,CDM的发展几乎停滞,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也已经实施了多年,而且国家碳市场正在建立中,国家碳市场建立后如何实施仍未确定,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是否会与CDM具有一样的命运?文章将对两机制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是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追溯低碳产业的产生背景,概括低碳产业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分析不同低碳产业的减排量、减排成本、发展现状和市场潜力,根据我国国情,分类评述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经济》2008,(3):8
宝钢集团1月23日发布消息说,宝钢已与英国瑞碳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签署了宝钢分公司4号发电机组“核证减排量买卖协议”。此举表明宝钢正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二氧化碳减排量的国际交易。据了解,作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宝钢上述4号发电机组未来5年预计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600万吨。根据协议,瑞碳和瑞信在此期间将向宝钢总投资超过6000万欧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政策效果的部际传导视角,建立包含上游能源部门、中游电力部门和下游生产部门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高耗能产业生产函数以施加外生冲击方式刻画中国2015年实施的去产能政策,通过校准模型分析核心内生变量在政策冲击时期相较于平衡增长路径时期的变化。结果显示:①以“短期阵痛”为代价的去产能政策能够实现提振过剩产业产品价格的基础政策目标;②在能源部门技术创新的内生设定下,去产能政策能够提高绿色能源占能源使用总量的比重,实现绿色结构效应;③去产能政策能够降低绿色能源相对价格,实现绿色成本效应。进一步地,引入价格政策进行政策情景模拟,比较实现同一减排目标时内生技术模型和外生技术模型的政策成本,发现内生技术设定能够以更低税率和更小福利损失实现减排目标。研究结论表明,内生的技术创新是完善去产能政策传导、降低政策成本的关键环节,推动了下游过剩产业的市场提振和上游能源部门的绿色转型,为供给侧改革研究提供了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互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策效果的部际传导视角,建立包含上游能源部门、中游电力部门和下游生产部门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高耗能产业生产函数以施加外生冲击方式刻画中国2015年实施的去产能政策,通过校准模型分析核心内生变量在政策冲击时期相较于平衡增长路径时期的变化。结果显示:①以“短期阵痛”为代价的去产能政策能够实现提振过剩产业产品价格的基础政策目标;②在能源部门技术创新的内生设定下,去产能政策能够提高绿色能源占能源使用总量的比重,实现绿色结构效应;③去产能政策能够降低绿色能源相对价格,实现绿色成本效应。进一步地,引入价格政策进行政策情景模拟,比较实现同一减排目标时内生技术模型和外生技术模型的政策成本,发现内生技术设定能够以更低税率和更小福利损失实现减排目标。研究结论表明,内生的技术创新是完善去产能政策传导、降低政策成本的关键环节,推动了下游过剩产业的市场提振和上游能源部门的绿色转型,为供给侧改革研究提供了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互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命令-控制型环境保护政策效果定量评估方法,对我国实行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的水污染减排贡献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新五项制度对1981~2008年间我国工业废水累计减排量贡献约为43.3%;在不同地区,新五项制度的工业废水减排贡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除西藏、海南外,各省份的贡献率基本在14.8%~80.5%之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贡献率依次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反映了各地区在新五项制度执行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种“灵活机制”来帮助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其部分减排目标:排放贸易(S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和联合履行主要涉及缔约方之间的合作;而清洁发展机制涉及缔约方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之间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方面的合作关系。《京都议定书》在“具体承诺”中规定,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一个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征收碳税前后的总产出、环境质量在多种外生冲击下的动态反应,比较和分析了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下降20%和40%时,征收碳税和提高碳税税率的效果。研究表明:(1)减排目标为20%时,所有外生冲击对总产出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介于不征收碳税和减排目标为40%之间;(2)不同于货币政策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征收碳税后的劳动力供给冲击和生产率冲击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提高的"双赢"局面;(3)征收碳税在时间和强度上对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前提是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4)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减排效果也愈发明显,但总产出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减排目标越大,总产出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