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离不开我们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劳动者的工作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险事故,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伤保险就为工伤职工提供了保障,保护了职工的利益。我们的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也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我国工伤保险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使得现阶段的工伤保险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工伤保险管理的创新和改革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促进工伤保险管理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有力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活,维护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工伤保险的进步性 工伤保险作为职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成 果,历来为我国政府所重视。2004年1月1日 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在保障的覆盖 范围、工伤的界定和认定范围等方面的规 定,更趋完善。鉴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五次 工伤事故高峰期,这一条例的颁布对劳动 者的保护及社会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提高,煤矿企业的开采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然而,在煤矿开采工作进行过程中,由于开采条件差、不规范开采等多种原因导致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一旦发生事故,煤矿开采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面临重大的威胁,为此工伤保险作为维护受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便在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就工伤保险的作用进行了阐明,并分析了工伤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处理工伤保险实际问题的建议,希望对解决煤矿职工的工伤保险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中,专门对参加工伤保险与未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工伤问题进行了统一规定,其中更细化了对未参保职工工伤待遇的一次性支付问题。不过由于对未参保职工的工伤鉴定复杂,且涉及待遇补偿,文章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工伤待遇主体,协调劳动争议仲裁与裁后民事诉讼之间的既存关系。并以案例形式来设法明确和解决未参保职工的工伤待遇一次性支付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1996年社保中心成立以来,工伤保险一直是社保中心管理的重点,油田把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随着工伤职工数量的不断增加,早期工伤职工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使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俱增.因此,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伤医疗报销制度、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是油田社保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皖北某市工伤死亡赔偿实践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现行工伤保险死亡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国家应在建制理念上以公平、正义、共享的时代要义取代以前保障稳定的制度理念:适度调整和扩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享受范围;提高工伤保险工亡待遇标准;以工亡职工为本,切实改进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时的赔付流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工伤事故呈上升趋势,而工伤保险制度很显然能够帮助职工及时地支付医药费用,给其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种体现,同时还能推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建设健全的工伤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主要分析工伤事故未入工伤保险的原因与结果,并涉及相关的赔偿问题,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参保企业和工伤职工提供了便利。但是目前社会化发放和生存认证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死亡冒领和重复领取现象时有发生,对基金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工伤保险社会化发放和享受资格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表明了对工伤职工权益的维护由过去的部门性文件与规定上升为行政法规,对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条例》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商榷之处,本文拟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条例》内容的变化及其意义相对于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96年的《企业职工保险试行办法》,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保障的覆盖范围、社会公平性、表述的准确性、工伤的界定和认定范围等方面的规定,更趋科学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体现了社会性和普遍性原则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上仅仅规定为雇工100人以上的相关单位,1996年的《企业职工保险试行办法》则仅仅规定为企业的职工,而《条例》规定的范围是“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将符合规定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工伤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参保职工人数激增。截止2005年底,中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8478万人,比2003年的4574万人翻了将近一番。《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更符合了国际惯例,而且适...  相似文献   

10.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保障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如何将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伤保障纳入工伤保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性质及资历等具体实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对工伤保险制度实行民营化改革,从理论上讲是可行,并且与现有的工伤保险制度执行方式比较,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真要将这一提案推向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作者从现有工伤保险制度的性质、原则及社会问题出发,与民营化工伤保险制度的优点进行比较,分析当前我国实现工伤保险制度民营化的困难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国内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长期居高不下,在企业生产期间常常发生各种工伤事故。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推出了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但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在经办管理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风险。为完善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必须对这些风险予以关注。本文将分析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经办管理中的风险,并就如何完善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是我国就业的一种新形式,也是目前我国比较提倡的就业方式。对这类岗位人群,应配置工伤事故保障机制,保持灵活用工。但目前,不宜将灵活就业纳入现行标准工伤保险规章制度,建议在工伤保险规章制度框架下,建立符合新就业形态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重点应对新业态从业人员伤残等的保障问题。这样就可以使灵活的就业岗位受到系统化设计和分配的影响,确保他们的工伤事故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4.
陈萌 《商》2014,(13):132-132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的工伤事故频有发生,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也亟需完善。德国是近代社会保险的发源地.德国的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具有深远的启发作用。本文从覆盖范围、自治管理程度、预防和康复角度概括和分析了德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针对德国工伤保险制度先进的地方,提出了重视工伤保险立法、发挥自治团体作用、扩大受保人范围、注重工伤康复四点启示,对我国的工伤保险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工伤保险的覆盖率迅速上升,尤其是工伤保险中的医疗救助的费用支出急剧膨胀,因此,强化工伤保险医疗报销的管理与服务刘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煤矿工伤保险的现状,对煤矿工伤保险中存在的法制不健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窄、保险费率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完善煤矿企业工伤保险制度,必须建立健全法规,扩大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合理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吴静 《致富时代》2011,(4):170-170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权益与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经济发展背后劳动者超负荷工作导致“过劳死”案例频发的背景下,是否将“过劳死”纳入工伤保险则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文章从“过劳死”和工伤保险关系入手,对我国将“过劳死”纳入工伤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劳动力,保护农民工的劳动安全是我国劳动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是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巨大动力.文章从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历史、法律、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对于落实职代会决议,强化职工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机制,提升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行使职权的能力,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薛欣涛 《市场论坛》2011,(11):51-53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结合常州地区工伤保险数据的统计,分析现状,提出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从企业和职工的角度出发,以本地区工伤保险实际数据为来源,提出了对完善常州地区工伤保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