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前一时期,草地贪夜蛾已在云南省部分地区发生为害,作为云南省毗邻区和害虫适生区,广西不可避免也被入侵……1月13日,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在玉米田以幼虫发生为害,龄期为2~6龄不等,以4~5龄为主,虫口密度5~10头/百株,最大值已达到普通黏虫苗期的防治指标10头/百株,玉米七叶期至大喇叭口期均见症状,乳熟期玉米未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顾问》2020,(5):24-24
根据2019年各地草地贪夜蛾防治用药效果调查,经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评估,现将农办农〔2019〕13号文件发布的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优化调整如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发生形势和监测防控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杂食为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是重要的农业害虫。2016年1月入侵非洲,两年时间已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个非洲国家。2018年7月,证实入侵亚洲的也门和印度,随后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泰国、中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发现侵入,其中,印度有9个邦、1个群岛共88个区发生,发生面  相似文献   

4.
在农作物生长中,只有做好害虫的防控工作,才能保障其健康茁壮成长,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农作物的害虫防控,一直都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而近几年来,很多新型物种不断入侵我国,对我国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草地贪夜蛾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草地贪夜蛾的传播途径以及特征展开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其防控措施,希望为以后的农业种植带来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重大入侵害虫,自入侵以来,迅速在孟连县传播,对孟连县的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孟连县气候条件、耕作模式、发生危害情况、发生原因,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孟连县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顾问》2020,(5):22-24
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的通知,今年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要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推进草地贪夜蛾防治,有效遏制大面积暴发成灾,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顾问》2021,(7):20-21
3月11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21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2021年草地贪夜蛾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及以南地区。西南、华南地区发生代次多,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发生,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偏轻发生,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相似文献   

8.
<正>5月9日,针对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在我国发生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对其发生形势进行研判,并对下一步的防控工作进行部署。草地贪夜蛾是玉米上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减产10%~25%,严重危害田块可造成毁种绝收。截至5月8日,已有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11省  相似文献   

9.
近期关注     
<正>农业农村部发布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本着防控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原则,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提出25种针对草地贪夜蛾应急使用的农药产品,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推荐药剂,推荐给农民使用。通知还要求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加大培训力度,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选择用药产品,科学确定使用时期、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严防长残留农药造成农残超标。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首次发现稻象甲在我县霞秀乡百侬电为害水稻,危害对象田以晚稻秧田为主。2006年8月发现其在现龙州镇河屯屯农科所为害,均以成虫为害晚稻秧田为主,据当时观察,百丛总虫量最高9头,平均3.5头。目前该虫在我县只是零星发生,虽然发生面积不大,但如不加以有效防治,将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现就其发生范围、为害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举措。[方法]在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分别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农业资源要素: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农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投资不合理。[结论]由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应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整体质量;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提升流通效率,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从而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粮食生产的共同发展。[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对12省区农户调查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果。[结果]目前整体上我国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较高,不同农户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效应,Rosenbaum边界估计结果与敏感性分析说明变量的选择性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即使无法完全避免遗漏变量,其研究结果依然稳健可信。[结论]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玉米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净效应为11.2%~11.6%。因此在玉米种植中进一步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确实将有助于我国玉米种植的技术效率、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有效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农田质量对于粮食生产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农田污染的相关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以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田污染主要特征为农田污染物成分复杂,农田污染程度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农田污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相关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品质不断下降。文章以四川省为例,探究农田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四川省农田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水体以及土壤受工业废水污染严重,畜牧业废弃物污染等。农田污染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该文针对四川省农田污染现状提出农田污染综合立体防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生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当中的比例等措施减少农田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农田保护以及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以及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是推动农业农村污染合作治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内容,因此系统研究不同主体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中行为模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可为全国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文章基于农用地膜生命周期污染防治的逻辑链条分析,系统研究了废旧地膜回收过程中的价值生成和绩效损失途径,提出地膜污染防治典型合作模式与治理路径。结果 废旧地膜回收机制建立初期,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培育环保意识和市场,通过补贴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但会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政府在生产环节的绩效损失。结论 在典型农用地膜污染治理模式中,政府主导型、混合型模式适合废旧地膜回收机制建立初期,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调动市场资源,建立起“生产—回收”的市场内循环机制;在市场内循环机制建立成熟后,一般由政府主导型转为混合型,并在混合型后期逐步过渡为生产者主导型,使得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成为一个非政府主导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是构建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支撑。方法 文章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空间格局的现状、历史演变和存在问题,阐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结果 1978—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重心逐渐向北推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北移和资金密集型农产品东移。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在农产品供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产品生产、国际市场贸易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结论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四大核心要义,综合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配置效率和乡村振兴等因素,研究提出2035年全国“六区十一带”农业空间战略格局及其耕地保护利用格局方案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全国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两型农业",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展开研究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出,但在当前生态效率研究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量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利于权衡农产品供需关系,更好以农田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为目标来开展农业生产。[方法]文章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期望产出之一,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4个农业效率研究区域。运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良好,平均值为0.945,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影响全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土地投入、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和水资源投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正向相关。土地、农药、劳动力、机械、水资源、化肥、农膜和能源投入、农业产值及碳排放均与之呈负向相关。其中农药投入是最为显著的抑制因子,控制农药投入是提升全国农业效率核心因素。(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是多层影响因素叠加而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结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发展较好,但各省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仍有上升的空间。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在发展中着重加大区域对农业土地的开发投入、推广机械科学技术、减少化肥等污染物投入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用水技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生态脆弱性,通过研究特殊地形和气候下的农业生态脆弱性,有助于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利用ArcGIS对生态脆弱性进行分级,以期探究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水蚀面积的权重值最高为0134,年平均降水量的权重值为0113,自然环境指标相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指标对农业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更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区域大致可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桂西峰丛洼地带、桂东山地丘陵地带、桂中低山丘陵地带、桂东北山地、桂南沿海丘陵地带。[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来看较为脆弱,处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等级,但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为了改善农业生态脆弱性,政府应实行区域的联合防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积极探寻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状态,促进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基于“双碳”现实背景,将农业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同时纳入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方法]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样本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介于0.8~0.9,九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分区域呈现出“W”和“M”型两种时间变化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溢出效应超出直接效应。[结论]考虑农业碳吸收属性,中国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仍有改进空间。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间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冗余,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对区域间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1)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2)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3)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4)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