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尺度的评价指标较为缺乏,构建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丰富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借鉴。[方法]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考核指标,尝试性构建了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与34个三级指标,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现状水平,并根据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测算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值。[结果]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得分在0.06~0.1。该期间乡村发展表现为两个特征:2009—2013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5.5%,增长平稳; 2014—2017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4.6%,增长放缓。同时,对标2018—2022年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从乡村振兴各维度看,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所占的权重较大,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最主要因素,随后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结论]德庆县是广东中西部山区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一、二、三产融合亟待加强,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需加快发展速度,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全方位发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决策权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对2000~2009年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发展状态进行量化辨识,发现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方法,选取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太原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该市2009—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太原市土地生态压力、状态、响应指数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综合指数从研究期初的较不安全区间过渡到临界安全区间,最后达到研究期末的较安全区间;土地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将向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方面转移。研究表明太原市政府采取的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各项措施和政策有了初步成效,但仍要注重对主要障碍因子的进一步管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乡村旅游是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探究其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促进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质量发展概念的辨析,将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在阐述各个子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结果]通过计算得出资源环境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结论。结合黑龙江具体指标数据得出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发展阶段。[结论]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系统观的角度对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在发展中要在尊重省情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最优、三方兼顾、多方参与的原则,以实现整个乡村旅游系统的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联度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一、三产业融合,对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评价2010—2016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状况,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系统内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和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结果](1)2010—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振兴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167提高到2016年0855,乡村旅游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026提高到2016年的0994。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由较强的耦合作用发展成为很强的耦合作用。(2)对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进行主要因素分析,发现乡村旅游总人次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34和0821,属于较高关联; 自来水受益村数和城镇化率与乡村旅游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77和0866,属于高关联。[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很强,但目前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需继续探索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准则层入手构建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佳木斯市2000~2012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划定其安全等级。研究表明:2000~2012年,佳木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压力指数整体低于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形变化趋势,压力指数从0.084上升到0.129,下降到0.041,再上升到0.157;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呈现先增长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从0.158增长到0.251,再下降到0.208;土地安全状态响应指数呈现平缓的增长变化趋势,从0.140增长到0.308;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变化趋势,从0.381增长到0.494,下降到0.464,再增长到0.673。考察期内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12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该结论为佳木斯市制定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科学测度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识别发展类型并提出优化建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农业农村发展。[方法]面向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并通过2012—2016年杞麓湖流域7个村镇的发展质量统计数据,研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结果]杞麓湖流域村镇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子系统之间仍有显著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根据经济、社会与生态子系统的分异规律,可将杞麓湖流域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结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重点发展正协同效应较强的目标,从而对不同类型的村镇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参考联合国2030年SDGs制定村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利于对区域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并促进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叠加形成的农业景观复杂多样,具有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其进行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四川省为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确定权重和隶属度大小,对研究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根据模糊关系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压力的最大值为0. 111,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状态的最大值为0. 139,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响应的最大值为0. 091,处于较低风险水平。[结论]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优化,农业景观生态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未来在农业景观生态方面应保障且降低现有的生态风险等级,确保兼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并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 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 (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 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方法]文章从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法对2007—2017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分析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变化趋势。[结果](1) 2007—2017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基本呈直线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均整体得到一定的改善。(2) 2007—2009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协调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4年乡村人居环境协调指数整体呈现降低趋势。2015—2017年协调指数有所提升,但增幅较小。(3)研究阶段内各地级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展水平较高,鲁西南地区比较落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结论]各地市应充分发挥地区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继续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稳步协调发展,不断缩短地区差异,综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苏、浙、皖三省畜禽饲养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中国农史》2004,23(3):74-80
江苏、浙江、安徽是我国近代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其畜牧业究竟如何?所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如何?问津者极少。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不仅对该三省民国时期畜禽饲养数统计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校正;而且还对这些畜禽饲养数统计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苏、浙、皖三省畜牧业及其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 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 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