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厉娜 《科技和产业》2018,(5):121-124
基于官方统计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青岛六区四市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通过有效降维,从15个指标中提炼出四个公共因子,并以此作为聚类分析的输入,从实证角度对青岛区市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行定量地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青岛各区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各区市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提高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转化”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高校科技资源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产出指数的促进作用较弱呈下降趋势,转化指数的促进作用较高呈上升趋势。为此,进一步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人才支撑、平台搭建和知识转化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又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间接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文章在创新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例的角度分别建立了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创立评价指标,对湖北省2010~201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从科技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由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青岛科技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指数法,综合评价2011-2016年青岛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对比分析青岛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庄灵习  许艺苹  陈舒 《科技和产业》2023,23(24):154-158
以2016—2021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布的科技创新政策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数量发展、区域分布和文种结构3个维度开展定性分析,构建PMC指数模型对福厦泉自创区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政策量化评价与分析,研究提出经费投入、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3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中东部区域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2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环境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通过得分排序对评价结果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对比地区人均GDP排序情况,认为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优劣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劣不同,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构建珠三角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计算出珠三角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指数。研究建议,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投入、产出和效率的角度,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各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编制了科技创新指数,对各省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既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科技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能有效指导区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梳理了国内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针对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情况,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基础""‘双创’升级版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三个领域,设计了最能体现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婷婷  马斐  魏豪豪 《科技和产业》2021,21(11):208-216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市场活力、科技创新指数体系,利用税务大数据中的市场主体注册、企业增值税发票、申报纳税等数据来测量对应指标,从区域和地市层面测度河南省2016—2020年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和地市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在样本期内均实现了"跨阶段"提升;除郑州大都市区外的各区域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指数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对应区域其他城市,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李斌 《科技和产业》2023,23(4):21-25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2011—2019年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不佳,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有所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提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总体上处于低等耦合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河北省11个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保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唐山等居于中间水平,邢台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3类城市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宋慧勇 《科技和产业》2023,23(20):52-58
研究型高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绩效评价理论,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12—2018年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科技创新静态和动态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almquist指数年均值1.033大于1;政府支持、人力投入和成果授奖等因素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科技项目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据此,从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拔尖人才培育机制、重视成果授奖的精神激励作用、优化创新投入结构等方面,给出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合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探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然后,针对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专家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区间层次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用于定量计算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分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决策问题。最后,提出可有效引导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城市科技创新特征和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归纳构建城市科技创新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成效3方面选取青岛和深圳2015—2019年的各指标数据,定量分析青岛和深圳的科技创新纵向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查找青岛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深圳的差距,总结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劣势,并借鉴深圳科技创新经验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青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建立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方案,正确评价山东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对山东省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两个层次10个指标的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及总体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市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得分,分析不足,提出加强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管理学、现代数学等理论,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和机制进行客观分析,从科技成果应用、科技成果商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国际化四个方面,将其细分为8个指标因素,各指标权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以2010-2016年全国30个地区为样本,计算了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值。结果发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最大,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同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有深入分析的必要,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目的。最后对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