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是中国金融体系健康成长的关键。以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监管政策和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变化,利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债权投资”科目之和测算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对38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9年的季度数据样本进行面板回归,实证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对同业竞争程度和资本监管压力的调节效应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业竞争程度会通过风险发生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资本监管压力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缺口,致使银行稳健性水平下降;基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好资本监管压力和同业竞争程度在影子银行风险传导路径中的调节效应,提出完善金融系统建设的相关结论与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 《当代经济》2021,(7):16-20
近年来,我国同业市场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间关联性经由资产负债渠道明显提升.受此影响,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也随之上升.针对银行间关联性不断上升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同业业务的调控力度,有序压降同业理财规模,并对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进行限制,以控制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本文采用商业银行数据,模拟测算了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变动趋势.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对银行同业市场规模的限制,显著降低了样本内银行间的关联性,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对金融系统的冲击明显下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应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状况进行高频监测,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许华伟 《经济纵横》2012,(10):92-95
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被进一步压缩,一些银行纷纷通过业务创新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银保合作、银担合作、房地产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具有储蓄向投资转化功能的影子银行机构也大量产生。这些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子银行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其有效监管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隐性担保和高杠杆两大特征,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决策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偏好具有高杠杆特征的信贷限制项目,若引入杠杆率约束,则存在有效的监管干预策略,即当满足监管干预条件时,监管机构能甄别出影子银行的投资项目,可通过调节杠杆率监管区间引导影子银行的投资偏好;当干预条件未满足时,监管机构的干预策略无效。为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需加强治理,由泛化的分业监管转为针对经营业务的功能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根据现金流信号对已存续的隐性担保产品进行严格的杠杆率区间监管;对风险级别不同的项目,需设定不同的投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6.
银行的影子业务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主要指银行近年来所主导的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银行通过银银、银信、银证、银保等之间的合作而形成同业资产或负债,这将使银行之间及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以2009-2014年16家内地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银行的影子业务规模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的影子业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银行的影子业务发展初期,银行间通过风险共担(risk-sharing)确实能降低系统性风险,但随着银行的影子业务进一步发展,银行间通过风险传染(risk-contagion)的金融加速作用而增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增强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集中度是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重要渠道,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和银行信贷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强度—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第三,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跨境资本流动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银行信贷业务,强化银行监管,同时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尽管影子银行能够发挥“类金融”作用并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以应对非预期外部冲击,但由于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长期将会对企业带来反噬的不利后果。文章基于风险承担视角,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风险承担所形成的反噬作用。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显著加剧企业风险承担,且非金融企业涉足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企业风险承担平均增加0.197单位,上述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制度质量较低和投资机会较少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降低投资效率与恶化信息披露质量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产生反噬作用的潜在机制。文章既为非金融企业涉足投资端的影子银行业务所形成的经济后果提供了丰富且稳健的经验证据,也能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业务,随着银行对其参与度的提升,单位资产的流动性创造均会下降;这一负向关系在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并不显著,然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流动性创造规模。其次,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资产规模较大并且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005-2019年数据,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样本期间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业业务规模越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越高;在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应.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加强,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货币政策需关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强化穿透式监管机制,避免较大波动所带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霍强  蒋冠 《经济论坛》2013,(12):89-94
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交互作用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范围、分类入手,对比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区别,阐述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平行关系和交互作用,总结这种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宏观政策变动的平滑缓释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交互作用本身具有脆弱性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机理.最后,从治理原则、监管策略、政策选择、政策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Tobit面板模型,选取了2005—2013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笔者通过随机前沿法(SFA)估计出银行的成本效率和盈利效率。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银行发展同业业务对成本效率和盈利效率都有提升,但在不同时期和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效果存在差异。2005—2009年,无论是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业务对银行成本效率、盈利效率的提升作用都有限。2010年之后,同业负债对银行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作用。不同规模的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大型银行在2009年前后同业业务的发展对效率提升起到了较大的贡献作用。中小型商业银行在2005—2009年,无论是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业务都对银行成本效率、盈利效率提升作用有限。而在2010年之后,同业负债业务显著提高了银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本文基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风险,运用TVP VAR模型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如何造成了“脱实向虚”,同业业务对“量”更敏感还是对“价”更敏感,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研究结论表明: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避了金融监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同时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利率的敏感性和传导作用,对于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更为有效;对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发现,2014年针对买入返售业务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银发[2014]127号)显著地降低了银行杠杆率,并使影子银行活动的风险显性化,抑制了银行破产风险。但监管政策实施后,银行创新出同业投资、同业链条的新模式,继续从事影子银行活动,使期限错配问题加剧,流动性风险提高。这表明,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在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变,政策制定具有时间局限性,难以一劳永逸解决未来的所有风险。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监管政策应遵循“疏堵结合”的思路,在规范化、透明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拓展正规信贷业务,保障银行盈利来源,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效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对宏观调控和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效力产生较大影响。表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2012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全面监测和有效监管。为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表外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最大熵方法估计了2007-2013年我国银行同业网络,在区分债权银行和债务银行的前提下,以网络联系强度为权重计算了各银行同业业务对手的总风险,进而考察了同业业务对手总风险对自身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银行风险对债权银行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债权银行风险对债务银行风险无显著影响,说明同业网络中存在由债务银行向债权银行的风险传染.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杠杆率高、同业资产占比高、同业资产集中度高的银行更容易受到传染.文章的研究提供了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引致风险传染的证据,而且对于增强银行抵御风险传染的能力、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商业银行产生之日起,风险就与之相伴相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是个人贷款业务,更是成为备银行效益新的增长点主要来源。个人贷款业务在过去几年里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是在国内外同业加剧竞争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3-2012年间53家国内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风险与资产规模高度相关,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会相应带来更高风险。本文进一步将非利息业务分解为投资交易业务和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后,发现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是国内银行业非利息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而投资交易类收入对银行风险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38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语境分类和词频分析,区分压制型和建设型两种调控宣示方式并构建相应代理指标,结合表内表外两种中介效应及SFA框架下的效率测算,对不同调控宣示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货币调控宣示会通过表内风险承担和表外业务扩张两个通道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施加影响;(2)压制型调控宣示会形成显著的负向效率冲击,而建设型调控宣示则存在显著的正向效率影响;(3)不同货币调控宣示方式的异质性效果在表内业务影响和表外业务扩张通道同时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会受到货币政策预期变化的制约,并呈现典型顺周期特征,由此需要改善"运动式"调控并尽可能平滑政策预期波动;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货币调控宣示方式同样重要,采用建设型宣示方式来减缓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预期冲击,有助于实现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效率提升的正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20.
曹杰  徐晖 《经济论坛》2012,(1):92-97
本文选取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商业银行经营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及跨业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所产生的收益与风险财务状况,并借助数学包络分析(DEA)方法对银行运行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建立数学计量模型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收益效应和风险效应,以考察研究业务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