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深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90年--2009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负向影响因素,其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史千禾 《价值工程》2023,(25):35-38
文章基于Kaya恒等式将城市群发展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作用分解为4大驱动要素,应用LMDI构建了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模型,并对中国6大城市群2012-2020年间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总体上,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中国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力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4大要素对各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推动作用明显,对其他城市群推动作用较小,人口增长对长三角、珠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推动作用显著,能源强度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作用比较显著,且波动较大,能源结构对各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增长作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3,(6):26-32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未来的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28000元和23000元左右;若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顺利实现,则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17%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2排放比例趋于下降;住宅能源强度、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总户数、能源碳密度等是影响住宅碳排放和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能源驱动因子。文章最后提出住宅用能的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明明 《物流科技》2022,(14):61-64
实现行业低碳化发展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物流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2011—2020十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数据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产值和碳排放量,测算了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将30个省份划分为不同区域,测算了不同区域的物流业绿色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强度总体逐渐下降,呈现出了绿色健康发展的态势;不同区域的物流业绿色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物流行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后续研究和物流行业低碳化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河北省碳排放绩效及区域分布特征,并提出碳减排建议。首先,基于熵值法确定各影响碳排放绩效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系统聚类,将河北省11个地市分为四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能源结构是造成目前河北省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秦皇岛市应该着重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市场化程度;唐山和沧州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石家庄、廊坊、保定不仅要抵消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还要降低居民活动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承德、张家口、衡水、邢台和邯郸要重点优化其能源使用结构,加大新能源的使用比例。研究结论表明河北省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8.
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并应用于分析我国工业36个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潜在能源结构碳强度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要小于潜在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调整空间更大;能源结构碳强度由于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例过高趋势并未扭转,致使结构节能的潜力并未有效释放;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各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差异成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两种方法核算了我国公共服务建筑的碳排放量,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该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无论分摊法还是不分摊法,经济规模因素均为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耗强度因素均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在不同核算方法下,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因煤而兴的山西省同样也是碳排放大省,根据IPCC提供的能源排放系数计算出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运用LMDI(迪式指数分解法)将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产出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强度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对山西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加起到关键作用,能源强度效应是减少山西碳排放总量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山西碳排放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山西应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煤炭清洁利用,大力推广新能源,同时逐步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用市场化的手段控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梁一鸣  雷社平 《价值工程》2019,38(21):11-14
利用STIRPAT面板模型分析中部六省2000-2012年碳排放情况,发现:六省的碳排放量递增,碳排放强度递减,地区差异显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城镇化水平、技术水平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负相关;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呈正相关。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中部六省2015年、2020年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2万吨、18万吨,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6.7吨/万元、4.7吨/万元。最后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兰静  司含华 《价值工程》2023,(34):163-165
本文在2015年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部门能源消费的基础上编制能源排放投入产出表,分析期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到能源结构变化、直接能耗强度变化、投入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规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五种因素均对能源消费和碳减排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芬  毛洪伟  赖玉珮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136-139,143
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清单方法分析主要碳排放源和碳汇,核算排放总量和强度,剖析深圳市碳排放现状和结构,根据定量结果进行空间布局显示。结果表明,深圳市地均碳排放密度处于中等水平,区域整体低碳效果较好,研究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潜力以及地理环境特征等与碳汇的规模、碳排放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徐雅楠  杜志平 《物流技术》2011,(11):16-18,45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计算1995-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了人口因素(按年龄分为两组)、经济因素对中国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并争取尽快实现”的新阶段目标。城市是能源资源消耗和CO2排放的集聚区域,城市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当今中国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南京1997~2017年21年数据,从人口规模、财富水平、城市化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七个方面选取更符合南京国情的社会经济变量建立STIRPAT模型,研究影响南京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总量和城市化率是影响南京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测度及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计算1995-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了人口因素(按年龄分为两组)、经济因素对中国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3,(2):16-19
低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具体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出河北省近几年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通过构建模型将总体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以此来研究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对总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终得出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调整对碳排放量均有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重视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测算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八种空气污染物的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利用结构分解方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出现显著的下降,但仍远高于其他出口强国。中国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下降主要源于生产部门直接排污强度的下降。相反,2000年以来中间投入结构变化不利于增加值排污强度的下降。这两个因素也是造成中国增加值排污强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创新:构建增加值排污强度指标来考察中国出口环境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增进对中国出口环境成本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