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财政审计报告 ,是审计小组对某一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或财政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管理使用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后 ,向派出的审计机关提交的综合反映财政审计结果的报告。它是审计实施阶段的总结 ;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 ,认定或解除其财政、财务责任 ,肯定成绩 ,揭露存在的主要错弊并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建议和意见的书面材料 ;是作出审计处理的基础。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还是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基础。财政审计报告写得如何 ,不仅关系到财政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 ,而且关系到整个财政审计项目的成败。因此 ,写好财政审计报…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随着各级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提交了审计结果报告,以及受政府委托在本级人大常委会上作了审计工作报告,标志着全省1997年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基本结束。1998年是按照《审计法》以及《广东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实施办法》要求,实施同级财政审计...  相似文献   

3.
撰写“两个报告”若干问题探讨柴芳云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领域之一。审计机关依法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并受政府委托,代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影响...  相似文献   

4.
余宏 《审计文汇》2008,(3):26-29
预算执行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第一位的任务。当前,对预算执行审计整体情况的反映是审计机关以政府名义向本级人大提报审计工作报告的形式来体现的。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作为一种制度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认为国家审计机关是审计工作报告的隐性主体(或称为:隐性报告人)。拟从国家审计机关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报审计工作报告展开,探究审计报告内容、结构变化以及报告所反映的政府职能变化,同时,借鉴国外审计工作报告的情况,研究我国审计机关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对审计职能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财政"同级审"审计报告的主体是政府和人大,审计机关只是政府的受托代理人;报告的客体是政府作为的预算收支和其他财政收支.其作为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与否,根据<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五条,需报经本级政府认定,认定后再向人大报告.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同级财政审汁后。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同时,受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政策性强,既要列举事实,写出财政收支及预算管理的真实情况,又要  相似文献   

7.
《审计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入的审计工作报告。"财政同级审计已被法定。据此,笔者以为,财政同级审计也应向基础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基本模式是: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同时,在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上述规定,从法律上拓宽了原有财政审计的领域,扩大了财政审计的权限,同时,也给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同级财政审计,不同于上审下,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9.
毛鹏程 《审计月刊》2007,(11):27-27
审计工作报告作为传递审计机关工作情况的载体,每年都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审计机关自身十分关注的难点。如何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报告的作用和影响,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五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审计法》规定,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后,应分别提交"两个报告",一个是向本级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另一个是受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两个报告制度执行两年来,在深化财政审计工作,反映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二是为人大强化对财政的监督提供了依据;三是为财税等部门加强管理,规范理财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四是为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规范化积累了经验。但是按照审计规范化的要求来衡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秦忠 《中外企业家》2014,(7):141-142
国家审计机关代政府起草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简称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最重要的报告之一。审计工作报告是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结果的综合反映,随着审计结果公开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如何引导社会公众解读好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解读审计工作报告进行了探讨。笔者提出要解读和利用好审计工作报告,要充分了解审计工作报告的形成和特点,并应注意对人大审查重点事项的审计情况和结果、报告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和趋势性、特殊性和典型性以及时效性、审计意见建议与反映问题的关联度和针对性作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常松 《中国审计》2002,(11):54-55
我国国家审计是行政执法行为 我国审计机关是行政机关国家审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每个国家的审计体制都是与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设立了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有许多共性的特征,如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机关每年要向国家权力机关(如议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具有独立性等.  相似文献   

13.
审计法关于财政收支审计的规定,与审计条例所不同的主要是审计管辖范围和审计结果运用,即本级预算执行可由同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并向政府或政府首脑(如审计署就是向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而且政府每年还要向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税收审计张昌鑫覃学柱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每年都必须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上级审计机关),由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一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从1995年开始,各级审计机关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同级审”之后,不仅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还要受政府委托向人大提出审计工作报告。“两个报告”应该怎样写,已经提到各级审计机关的议事日程。 一、“两个报告”是财政“同级审”的重要内容 开展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提出两个报告,是审计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贯彻落实《审计法》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需要。《预算法》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的批准,确立了政府部门的法定职责。但政府部门是否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6.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后,就审计实施情况和审计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委托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它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势必对报告本身和审计项目的质量带来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报告中存在的一些语言问题,笔者认为在撰写报告时,其语言运用必须做到平实、准确、庄重、简洁。所谓平实,就是语言要朴实无华,一目了然。在撰写报告时,要实实在在地写实,直述事实,既不要形容,也不要烘托和渲染,更不要拐弯抹角;用词造句要大众化,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正>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预算执行、决算草案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撰写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机关的一项年度重点任务。与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同,  相似文献   

18.
对通用的审计报告,《国家审计准则》有明确详细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做为审计机关的业务文书,应遵照规定的内容来撰写。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如何撰写,《规定》中尚未明确,审计组和审计机关在出具报告时,则根据各自的理解认识和习惯来把握,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十七条对实施财政审计监督作了新的规定,在坚持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法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的同时,应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同级财政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经济监督机制,同时完善了财政审计,更加突出了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给  相似文献   

20.
《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按照现行做法,审计机关一般负责代拟审计工作报告,经政府同意后,再代表政府向人大常委会做报告。审计工作报告目前尚无统一模式,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质量,代拟时必须做到“五要五忌”。 一是要高度重视,忌敷衍应付。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高层次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府和审计机关的声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