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引言如今,互联网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更是推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我们将进入全民电子商务时代,O2O已经是大势所趋。O2O即Online To Offline,分为4种运营模式:Online To Offline,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Offline To Online,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再到线下消费体验;Online To Offline To Online,线上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  相似文献   

2.
吴微 《时代金融》2014,(6Z):41-42
<正>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新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企业和金融行业也越来越青睐网络交易,而网络购物和网络金融更是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第三支付作为其资金结算的主要手段也蓬勃发展,尤其是线上和线下市场在通过移动技术、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等形式不断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有关机构和全社会的关注,而由此引发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新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企业和金融行业也越来越青睐网络交易,而网络购物和网络金融更是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第三支付作为其资金结算的主要手段也蓬勃发展,尤其是线上和线下市场在通过移动技术、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等形式不断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有关机构和全社会的关注,而由此引发  相似文献   

4.
陈杨 《中国金融家》2014,(12):101-102
B2B,B2C,P2P……你可能还没弄明白这些层出不穷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互联网金融领域又横空出世了新的概念—O2O。O2O的英文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就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线上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O2O的模式也不算陌生,如发展了几年的团购模式就是典型的O2O,而对金融消费者来说,这一模式更适合当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5.
冯磊 《时代金融》2014,(30):34+36
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促生了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这种"线上预先付款,线下享受服务"的消费方式日益影响乃至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文章从O2O的产生、核心、平台、风险等方面对这种商业模式加以阐述,较全面分析了该模式的存在现状。  相似文献   

6.
<正>盒马作为新零售业的典范,巧妙地将传统零售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优的体验与更便捷的购物方式。到底什么是新零售?按马云的话来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新零售就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线上云平台、线下销售门店和新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模式。在马云对未来的展望中,纯电商、纯线下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的商业模式势必会向新零售转变。而盒马正是阿里新零售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数据信息进行的商业活动,而数据信息是指由电子的,光学的或其他的类似方式所产生,传输并存储的信息。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交易平台实现交易电子化的行为。纵观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有O2O,C2C.B2B,B2C四种运营模式,O2O又分为四种运营模式,第一种online to offline是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第二种offline to online是线下营销到线  相似文献   

8.
汪杨 《时代金融》2014,(3):31-33
O2O是啥? 一位卖烧饼的大妈,在微信上开通预定业务后,生意红火了许多。这就是O2O,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华南金融电脑》2014,(5):21-21
近几年,中国零售业线下、线上境遇大不相同。大型零售业销售额创14年来最低增速,而网络购物增速达42%,移动网购交易规模增幅高达165%。面对各路电商的层层挤压,不少零售企业纷纷“触网”试水。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效果初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大型零售企业“触网”或不“触网”的纠结。但也有业界人士认为,O2O实现传统零售企业“联网”新生还需时间考验。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统行业中也兴起了众多新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Online To Offline(O2O)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其是把信息技术和线下店铺结合统一,从而产生的新的电子商务商务模式,即线下商家通过网上平台完成与消费者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线下商家在网上平台展示商品信息、折扣信息、进行交流等方式,把线下商品的消息推送给线上用户,用户在浏览商品信息之后可以在网上平台完成下单、支付等流程,之后消费者再凭借订单凭  相似文献   

11.
正7月17日,在第一财经日报与阿里巴巴联合主办的"O2O实战训练营·北京峰会"上,支付宝无线事业部负责人刘乐君提出,O2O代表了线下商业进入"体验经济"时代,而支付宝要做的,就是实现数据的互通、流程的打通、用户与商户的沟通。刘乐君说:"‘连接’不足以概括O2O的商业模式,线下商业的痛点不在于连接,而在于‘连通’。"  相似文献   

12.
《金卡工程》2011,(12):34-35
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开端,一个O2O(Onlineto Offline)电子商务起步的年代。当线下与线上、信息与商品、用户与商户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承载了更大的希望。特别是那些拥有优质线下资源和庞大用户基数,并且提供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精准服务的应用,将为用户带来更完美的体验,也将受到更多的资本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迅速发展,一批网络商城开始快速崛起。已经在线下建立了良好品牌和口碑的大型零售企业也开始投资网上业务,与新兴的网上商城展开竞争。结合ATM模型与过程一致性信任研究了感知安全性、感知有用性、过程一致性对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过程的影响,以期对零售企业引导消费者的信任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建设网上渠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兴强  李纯 《云南金融》2011,(9X):134-134
近几年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迅速发展,一批网络商城开始快速崛起。已经在线下建立了良好品牌和口碑的大型零售企业也开始投资网上业务,与新兴的网上商城展开竞争。结合ATM模型与过程一致性信任研究了感知安全性、感知有用性、过程一致性对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过程的影响,以期对零售企业引导消费者的信任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建设网上渠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汪杨 《时代金融》2014,(7):31-33
<正>O2O是啥?一位卖烧饼的大妈,在微信上开通预定业务后,生意红火了许多。这就是O2O,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魅力。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变乃至颠覆,似乎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催生了O2O的产生;智能手机的爆发、社交媒体的盛行,加快了O2O使用场景的快速扩张。O2O掘金战当下,无论是雄心壮志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还是家大业大的老牌互  相似文献   

16.
掘金O2O     
袁跃 《首席财务官》2012,(12):26-27
置身于o2o的盛宴之中,首惠时代作为基础平台正大力集兵布营,向"闭环"大迈进。"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说,O2O(把线上能力和线下用户生活关联起来的一种服务)未来会改变中国,线上、线下一旦连起来,这是巨大的爆发式的力量。实际上"O2O掘金战"无人缺席,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还是老牌互联网公司无不在布局。继淘宝力推本地生活并上线地图服务、阿里巴巴注资丁丁地图之  相似文献   

17.
O2O模式是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新的模式,通过O2O模式能够有效的实现电子商务中线上到线下的流畅对接,无论对于线下商家还是广大消费者而言都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条件。同时,随着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发展,其对于物流配送环节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而物流配送对与O2O电商模式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否把握好物流配送环节仍然触电企业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农商行通过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O2O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点协同服务的优势,将是农商行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O2O是一种基于线上与线下的商业模式。本文通过以O2O模式的四种模式为切入点,重点以"滴滴打车"、"神舟租车"、"快滴打车"、"Uber"四种打车软件为例对我国的O2O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应改善金融系统安全,战略规划、平台入口、用户粘度、市场,信用机制等建议和结论,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O2O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O2O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融合,不仅为企业增加了销售机会,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O2O电子商务现阶段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本文将详细分析目前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O2O电子商务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