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住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应当对中西部地区有实质性的扶持,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与经济实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凭借其辐射作用以及集聚效应,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步伐。本文以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城市结构布局为出发点,运用东部地区1987-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东部地区各区域城市首位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最后,结合东部地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改善首位城市规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型传统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体系;改革首位城市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促进区域首位城市协作、打造跨区域互补型产业基地;建立各层次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圈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9,(25):298-299
在双创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联合办公空间,因其满足了众多中小微初创企业的办公需求,提高了闲置物业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地区与城市间联合办公空间的规模与分布,发现联合办公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且由东部地区向内陆、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延申趋势明显,并就联合办公空间发展速度不同的区域分别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三、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与功能组织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是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序列结构在区域内空间组合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域自然、经济条件空间差异和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对城镇体系功能的空间组织方式有很大影响。空间布局结构分析有以下方法: 密度分析法城镇分布的疏密状况是空间布局结构的最直接表象。我们可用城镇密度ρ及其在区内、区外的差异来分析疏密状况: p=r/R式中r为城镇个数,R为区域面积。当ρ用于表示大小城镇的分布密度,r可取不同规模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1997—2007年山东省城市体系的首位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山东省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特点:山东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较高,首位城市的垄断作用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在山东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相对缓慢又不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强化特大城市的作用,重点发展作为区域中心的地级市,积极发展县级市,培育小城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信息熵作为测度产业结构均衡程度的指标,将其运用于我国制造业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结构的熵值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过程;根据我国29个省区制造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将全国分为五个类型区;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的均衡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在一定范围内制造业结构的均衡程度和区域人口规模的对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规模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而且一定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各部门发展越均衡.  相似文献   

9.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等级规模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等级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各自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反之,会极大削弱区域经济的集约效能。通过回顾梳理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体系,分析选定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的判定方法,以河南18个地级城市和108个县级中心建制镇(县城)所构成区域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以图揭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方向选择鉴定基础,并尝试提出其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使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律及基尼系数的方法对邯郸地区1996、2001、2004、2006年四个年份的城镇规模分布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邯郸地区首位城镇垄断性较强,城镇体系首位度较高;城镇规模级别不合理,存在中间层次的断层现象;城镇体系的基尼系数远离平衡状态,产业梯度转移链条断裂。  相似文献   

12.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考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东部地区绝对差异扩大,东西部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各省份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势,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研究创新:揭示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分布动态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加深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影响域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引力定理的研究证明了城市影响域的几何特征和其随距离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利用ARCGIS计算了全国城市引力场的分布,利用空间聚类分析确定了中国的城市群,利用空间溶解划分了各城市的影响域,并在城市群和城市影响域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和经济区位将中国划分为13个经济区.主要结论有:城市引力场的分布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表现形式;可通过城市引力场分布状况研究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特征;中国的城市影响域远未形成标准的正六边形影响域镶嵌结构;城市引力场较弱的经济区的地域可能被较强的经济区挤占.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型开发项目的审批,发展山区的交通和农业机械化,放宽对流动人口入籍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 ,以典型西部内陆流域———河西走廊的城镇群为例 ,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得出结论认为该区域城镇群体也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 ,单个行政区域内 ,城市首位度明显偏大 ,而作为群体考虑则呈弱首位分布 ,核心城市影响力弱 ;城镇群体呈明显的线状分布 ,主要城镇均分布在几条地理要素上 ,即兰新铁路和国道 312线 ,各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最后文章就上述分析 ,对其优化城镇群体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立河西走廊城镇群发展联盟 ,加大城镇群体间的协作 ;合理选择 ,确立区域中心城市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构建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揭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法:熵权法、整体与维度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优化上升趋势,但优化进程较慢,内部指标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等级转移乏力;四大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发展水平较好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先后被中西部地区超越;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总体上在缩小,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集聚模式较为稳定。研究创新:基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别从整体、分维度、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和等级转移概率等角度全面分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趋势。研究价值: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角度评估中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0.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This paper uses urban data to investigate two important issues regarding city sizes in China, the relative growth of citie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manner in which cities of different sizes grow relative to each other is examined and, contrary to the common empirical finding that the relative size and rank of cities remains stable over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 One Child Policy since 1979 have delivered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Chinese urban system.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remains stable before the reforms but exhibits a convergent growth pattern in the post-reform period.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city sizes highlights a link between log normal and Pareto distributions for city sizes prompting the employment of Pearson goodness-of-fit tests to examine directly which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provides the best approximation to the empirical city size distribution. Contrary to the evidence for other countries, a log normal rather than Pareto specification turns out to be the preferre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