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条例>在兑现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与保护国内银行业及防范银行风险上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外资银行进入本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得在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同时,又可保护本国银行业及居民的利益.<条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国民待遇原则和外资法人银行的导向政策.这样,既可全面兑现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可保护本国银行业及居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正>不久前,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引发了海内外各界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占据存量财富配置关键环节的银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史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外资银行来华不仅为中国本土银行业带来了国际化的  相似文献   

3.
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始于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首设代表处,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发展较为迟缓.人世后,我国稳步推进金融业开放承诺的履行,尤其是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全面开放银行业,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此后,在华外资银行取得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普华永道继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发布<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调查报告之后,又于近期发布了其2009年最新报告.本次调查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深圳四地进行,其间共有41家在华的外资银行接受了访谈调查.本文选取了该报告的重点部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外资银行均期待借此契机,扩展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一直较为"低调"的外资银行近日动作频频。有的银行在外资银行的传统强项财富管理业务上再发力,有的银行则进一步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在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外资银行均期待借此契机,扩展在中国的业务版图。  相似文献   

6.
田策 《银行家》2002,(10):94-95
一些外资银行挂出了免战牌,表现出了温和的态度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近一年了,中国政府也正在按照事先承诺逐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事先媒体为中国的银行业多次拉响了警报,言称"狼来了".然而,在入世后的短短的一年中,除了爱立信公司倒戈花旗银行外,中资银行并没有切实感到其他来自外资银行的真正冲击,相反,倒是外资银行首先挂出了免战牌,表现出了温和的态度,言称中外资银行合作大于竞争.这些情况多少出乎人们事先的预料,究竟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前的一种缓兵之计,还是媒体过分夸大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挑战,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外资银行业内人士自身的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初步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从1 9 7 9年中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金融领域对外资开放做出了相应的承诺,以5年为过渡期,逐渐放开对银行业的限制:外资银行经营地域和经营范围均有所扩大,其中业务区域逐渐扩展到全国,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对中资企业和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法人机构,允许放开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前来跑马圈地之声不绝于耳。但由外资银行家们向欧盟呈示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向外资银行开放市场以来,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与加入世贸组织前相比反而下降了一半。这份报告引发外资银行寻求更深市场开放的可能。可能是为了顺应这种要求进一步开放的呼声,日前,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金融业迎来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的活力持续被激发,将以不同的途径扎根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上演"加速度"。10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两个管理条例具体调整了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0.
凌伟健 《银行家》2002,(11):73-75
从1982年第一家外资银行香港南洋银行在深圳开业到今天,外资银行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经了将近20年,但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银行在中国才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2002年中国加入wTO,金融开放时间表的确定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正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外资银行     
《中国城市金融》2005,(4):61-61
渣打银行中国首推新型理财;花旗牵外资银行首次向中国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日本银行界第一并购落幕。  相似文献   

12.
在华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是我国金融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批准和扩大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也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批准了在上海浦东的9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揭开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经营本币业务的序幕.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进展比较顺利,市场反映良好,试点外资银行数目不断增加,目前已有32家外资银行获得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同时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银监会将持续完善监管政策和监管制度,促进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以开放促改革,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中国银监会将继续引导外资银行优化网点布局,鼓励外资银行到东北、中西部地区和其他金融服务缺乏地区及县域设立机构。鼓励外资银行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在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14.
汪龙海 《中国外资》2013,(24):33-34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原有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冲击是双向的。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中资银行与国际接轨,但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对中国金融法规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国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饕餮中国:金融"解冻"前的盛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勇 《国际融资》2007,(1):32-33
2006年对外资银行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在年底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采取的非审慎性限制措施,实现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金融"解冻"前夕,为了抢占先机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和扩张网络的方式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抢滩,一场外资银行饕餮中国的盛宴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6.
《时代金融》2015,(7):18-19
<正>早在1993年,作为最早进驻昆明的外资银行,泰国泰京银行在昆明设立办事处,1996年升级成分行。而直到2011年之前,落户昆明的外资银行机构仅有泰国泰京银行、泰国开泰银行和恒生银行3家。从2011年起,外资银行进驻昆明的脚步明显加快。2011年8月,汇丰银行昆明分行开业;2012年12月,东亚银行昆明分行开业。目前渣打银行和马来亚银行的进驻,无疑为昆明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西部12个省区外资银行一览  相似文献   

17.
中国需要外资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截至2008年12月,已有包括汇丰、渣打、花旗、东亚、星展、恒生、日本瑞穗实业、永亨、德意志银行在内的20余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成立了法人银行。2006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并于12月11日起施行。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从该日起向外资银行开放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  相似文献   

18.
银监会棒喝外资银行 对于美国美联银行来说,这段日子不大好过. 9月底,银监会向各地分局和各大金融机构发出<关于处罚美联银行北京上海两家代表处的通报>(银监通[2003]25号).根据25号通报,上述两家代表处从事经营的非法所得22万美元遭监管部门没收,并被科以等同于非法所得收入的罚款,共计44万美元;同时,银监会还取消了美联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一年任职资格.  相似文献   

19.
<正>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日前,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进行修改,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修改后的条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有专家认为,现在外资行相当于是享受"国民待遇"了。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博览》2007,(1):4
在中国即将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之际,国务院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银监会随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