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6年起,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其独有的融资优势逐渐成为大型公司募集资金的有效方式。本文总结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融资特征,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点,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了融资分析,最后对促进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07日,A股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发出公告,将于2006年11月13日正式发行总额为55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自此,这种新的融资方式,新的债券品种正式进入我国。截止2008年5月1日,已有15家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彭莉 《商业研究》2005,(20):163-166
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及其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行为具有共性,在国内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饥渴”现象以及股权融资偏好现状下,公司为发行可转债和顺利转股,会做出有利于可转债投资人的决策。对可转债价格波动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可转债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现状由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上市公司对再融资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融资意愿。尤其是2001年以来,随着《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管理办法》的出台,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与过去相比大为宽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钢股份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为例,解释说明了马钢股份选择该融资方式的原因及条款设计,并结合权证行权情况、债权交易情况及实际市场背景,分析了此次融资对马钢股份以及分离交易可转债市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转债兼具债权和期权的特性,是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创新型工具。研究表明,企业采用可转债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可转债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可转债兼具债权和期权的特性.是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创新型工具。研究表明,企业采用可转债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可转债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财富》2010,(3):84-85
在资本市场沉寂10年之久的四长虹,2009年成功募集30亿元,为其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方案设计上,长虹选择了当时条件下的最佳融资载体——分离交易可转债,实现了“一次发行、二次融资”。同时,09长虹债成为新《权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前的最后一只分离交易可转债,也显示出长虹和招商证券强大的公关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企业可转债融资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式,以2014-2019的上市公司数据为例,选择45个符合要求的样本,在构建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和控制变量的前提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模型对企业发行可转债后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发行可转债后,企业经营绩效出现下降,且企业的负债越高,自身的经营绩效越低,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刘玥 《商》2012,(13):101-101
2005年政府进行了历史性的决策,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深刻,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再融资产品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的市场环境,新的融资品种,市场主体们会对之做什么样的反应呢?分离交易可转债和之前的普通可转债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投资者能不能识别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企业的真实情况?等等的问题,促使作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8日起正式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提出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概念。中国市场上有十几只分离交易可转债在上市交易。本文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的了定价,比较模拟的理论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走势。  相似文献   

12.
何铭宇 《新财富》2006,(2):18-20
股市的持续下跌.导致增发、配股等必须以股价为参考的再融资体系的价格重心下降,而可转债属于债券,并不直接牵涉到股价且发行量大,尤其是定向发行可转债的方式,可以直接避免让二级市场“失血”,在再融资恢复后将更受企业原股东的欢迎。对于符合内地企业海外上市规定的企业来说,如果等不及国内的融资排队,也完全可以通过在海外市场二次挂牌的方式,通过定向发行可转债进行再融资。  相似文献   

13.
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例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2006年5月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被首次列入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本文从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结构设计、投融资优势及风险等方面对这一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出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它凭借自身拥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特性,以及相较于其他融资工具突出的优势,成为热门融资方式之一.本文选取天汽模发行可转债的案例作为研究内容,对可转换债券在不同时期下转股的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判断融资成本是否合理,以及对比天汽模公司2016年与2019年两次可转债发行...  相似文献   

15.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必不可少的融资工具。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着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近几年,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呈爆发式增长,这与追逐债券政策利好以及监管层对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强烈引导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自发行以来,越来越受到发行方和投资者的青睐,融资规模急剧上升,除了受国内证券市场环境的影响,更与其自身具有的融资优势分不开。本文以该证券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与其他再融资方式的比较优势及风险,进而提示上市公司选择可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融资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规避其风险。  相似文献   

17.
分离交易可转债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行的时间不长,但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从2006年推出以来,深受上市公司的青睐,但因为权证市场的不完善,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宏观经济不景气,股票市场的下行等原因,证监会暂停审批。但市场期待其重新被审批,所以只有建立健全的权证市场、股票市场,加强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才有可能被再次推出。  相似文献   

18.
夏林玉  徐杨 《商业时代》2005,(18):48-49
自2003年以来,中国可转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在股市、债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可转债市场“独领风骚”,并且日益成为上市公司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但是可转债作为一种衍生金融产品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很短,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与20世纪90年代出现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问,在这期间,可转换债券融资经历了尝试、试点、规范及发展阶段,并已经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也曾迎来过发展的小高潮,但是从开始到现在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也不至到1 00家,其成功发行的更是寥寥无几,上市公司为什么不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发行可转换融资失败,本文就制约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因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它在我国更多的是被上市公司作为继配股、增发后的新的再融资方式使用。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入手,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弄清近年来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市场迅速发展,加深对我国资本市场整体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