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丹丹 《经济师》2012,(5):19-21
成都制鞋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市场结构的调整、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质量水平的提升、商业模式的探索、品牌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是解决制鞋业产业困境的重要措施。文章根据成都市235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培训需求状况,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层面和所受教育等方面,分析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其职业期望不一致问题日益凸显。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4030个新生代农民工样本,采用多元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对教育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培训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单位选择、工作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与现实政策的契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人的城镇化中"人"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求与当前政策具有密切契合性:就业看重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契合,对城市的认同度高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契合。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工需求与政策契合的现实选择,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要从通用性素质教育和专用性技能培训两个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4.
肖琳 《时代经贸》2013,(2):206-206,F0003
在我国具有非正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即将进入刘易斯结构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民化融入亟待解决的背景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尤为关键。本文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为准确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状况,从而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两级,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需求层次论出发分析指出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不满足从低到高的顺序,应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建立青年农民工代表制度、加快社会保障改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策略提高其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收入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文化程度和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息息相关。利用对广东、福建、上海等9省(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与农民工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培训与其就业收入影响都是成正比的,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相则应的收入水平就越高,参加了培训则相应的收入水平就越高。为此,提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加强农民工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存在代际差异,其就业行业倾向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就业地点较多聚集在离家较近的本区县内,就业渠道主要以自己主动寻找为主,就业岗位存在趋于稳定的愿景。基于就业选择下的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状况分层异化严重的倾向,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历、培训状况及承包地用途等特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新生代农民就业结构,均衡经济收入分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是分析其就业质量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社会融入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超大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次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作用最小,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发挥社会融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要着力提升大城市、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水平,以及中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融入环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转轨进程的同步进行,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技工荒"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我国三大失业群体,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采访南京市浦口区及盐城东台市的基础上,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并就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罗莉 《经济研究导刊》2014,(31):173-174
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邦之策,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途径。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分析,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就业稳定性差、就业保障性低、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并剖析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如户籍制度不合理、用人单位管理僵化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等,最后从政府、用人单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角度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仅是新时期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查阅湖北省农调队调查数据,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对影响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进行一般分析,并采用AHP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后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布分别为个人主观意愿、人力资本水平、家庭状况、企业福利、性别、社会保障制度,最后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技能的匮乏已成为限制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更加渴望参加职业技术培训。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未来的迷茫、政府在民工培训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农民工培训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企业较低的培训积极性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困境重重,为打破这种困境,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政府、企业以及教育机构亟待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3.
张俊 《财经科学》2015,(11):129-140
本文基于2014年海口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马氏距离匹配以及偏差校正方法,估计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职培训比未参加在职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高496.91元,使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21.5%;在职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贡献高于教育回报率,但在职培训与教育水平的交互项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呈现负向效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不高,教育程度、跨区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经验的影响呈现"U"型,性别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特征是提升其培训效果的前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整个农民工群体培训的一般性问题,还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的特殊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特殊性问题,源于将所有农民工看作一个同质的群体,集中表现为培训的针对性不足。本文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群体培训存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训管理方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及就业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说明教育培训与就业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教育培训总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稳定就业、收入提升及向上职业流动有正面影响;但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在获取收入方面,与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相比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人力政策时,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歧视仍然存在;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权利不完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设施的改革;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促进其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杭州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现状、未来参与培训需求,以及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的影响等展开描述,对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和城市化体现着独特特征。首先,由于当前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的可流动要素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增长过快,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转移的边际成本增加。其次,尽管城市的高支出成本造成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收入-支出的不对称局面,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化,因而需要农民工家庭几代人的储蓄和财力支持,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叠代投资转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已代替其父辈成为城镇的新建设者,国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他们在小城镇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推进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对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培训环境;增加小城镇吸引力,率先实现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能力状况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竞争力。本文在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及宏观需求与政策因素三者互动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因素整合分析,之后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