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宁 《现代食品》2024,(1):114-117
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热点课题。旅游食品既是目的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目的地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作为农业强省和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旅游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本文在分析河南旅游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创意开发、品牌塑造、精细营销和产业融合等多角度探究旅游食品发展路径,以期为中部地区旅游食品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陕西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文化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形成新业态具有天性性和必然性。研究认为旅游遗产文化业的融合机制有产业的高度关联性、消费需求与技术进步、竞争和政策制度,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立足于陕西实际,采取理顺管理体制、文化遗产活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遗产资源的吸引力、打造陕西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区等路径来促进旅游遗产文化业发展,实现陕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目前,河南省作为文化旅游输出大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在旅游业亟待转型的今天,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要新思路、新发展、新规划。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十三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列为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单一的文化产业发展是空洞的、缺乏内涵的,将传统行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交叉融合,将会是未来传统行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巴渝渔业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传统产业发展中增值空间、产业规模、产业链打造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合巴渝渔业丰富的渔业文化积淀,扩大巴渝渔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巴渝渔业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产品特色化道路,将积极影响巴渝渔业附加值、产业品质、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巴渝渔业文化、历史、自然人文景观等要素的深入挖掘,从动漫、影视、会展、旅游产业等四个维度展开路径探析,突破巴渝渔业发展中文化产业产品的开发瓶颈,寻找到一条符合巴渝渔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技术进步、管制放松、产业关联度增强的内外因素推动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逐步从分立走向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拓展与升级,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区域之间打破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景点必须具有的内涵,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这种发展形势使这两者的产业都能更加发挥出超出原本单独一个个体产业的价值,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更加有利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想使旅游达到长久持续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体能够加快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这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文方面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森林文化产业对促进林业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强调发挥森林文化功能的角度,创新性地构建了新的森林文化体系,并从文化产业、产业链构成的角度分别对森林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构建,不仅提高了产业统计的可操作性,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产业发展。根据目前森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森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4—2020年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等模型评价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深度融合情况。研究表明: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且要素水平和绩效水平曲线具有“剪刀差”的特征,表现出文化产业收益转化能力的提高;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十三五”期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且要素水平与绩效水平的差异较小;整体上,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波动较小,且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从初始的旅游滞后,逐渐转变到文化产业滞后的状态;新疆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应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以市场化和数字技术为手段,持续推动新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核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要在特色文化品牌、新生业态发展、打造民间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上下足功夫,使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10.
邹芸 《农业经济》2018,(1):68-70
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极高,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可实现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产业以及农业旅游产业的功能与内涵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机理,详细阐述了四川省文化产业以及农业旅游产业现状与融合发展的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两个产业间的融合现状与存在的发展瓶颈,最后探讨了四川省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创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分析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二...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是指农村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物,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非物质文化.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了解河南农村文化现状,明白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河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13.
张冰 《农业经济》2022,(5):29-3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同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旅游业创新,是提升农业质量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成绩斐然,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突出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视角研究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襄汾传统工业产业慢慢被淘汰或正在转型,此时文化旅游产业为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由于种种原因,襄汾县文化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深度发掘,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低谷中。本文旨在介绍襄汾县众多的文化资源和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洋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为此,广东省阳江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全方位发挥阳江市海洋资源的优势,阳江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即可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链延伸对河南乡村旅游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增强了乡村旅游经济的集聚效应,完善了乡村旅游系统的各项功能,协调了乡村旅游系统的整体发展。产业链延伸视阈下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应该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协作营销的运用,创建以旅游节为主线的体验营销,推行立足于乡村品牌形象和目标市场的整合营销,还应该因地制宜的组合多样化的乡村旅游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发展热点,依托高原民族聚居区资源优势,黄南州与青海省文旅厅联合打造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8~2019年黄南州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权重法、耦合度与同步性等模型,对示范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够带来持久、稳定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收益的能力。本文在全面分析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挖掘文化、提升品质、加强合作和支持沿海率先发展等角度提出了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河北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找准文化产业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培养文化专业人才,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使河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引力,文化产业靠旅游业拉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黑龙江垦区的文化主要还停留在单纯地打造文化环境、开展文体活动、突出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层面上,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旅游业刚刚起步,没有真正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来运作,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垦区今后在全力发展好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要通过依托挂靠地方旅游企业,开辟线路,打好基础,提高知名度,进而逐步发展起相对独立的有自己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