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基于"S-O-R"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微博互动的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两个维度为自变量,社会临场感为中介变量,消费者品牌态度为因变量,构建了企业微博互动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的模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471份,并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对于问卷效度的测量选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此研究中所有测量量表均达到标准,问卷具有良好效度。并通过回归分析,及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微博互动中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均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有正向影响关系,同时社会临场感在微博互动与消费者品牌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品牌依赖替代品牌忠诚,通过检验品牌关系利益的中介效应与消费者心理特质(社会归属感)的调节效应,分析品牌声誉影响消费者品牌依赖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品牌声誉正向影响消费者品牌依赖;品牌关系利益中信任利益与情感利益两个维度在品牌声誉对消费者品牌依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两个维度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异性;消费者心理特质(社会归属感)在品牌声誉影响消费者感知品牌关系利益和形成品牌依赖的过程中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客间互动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和作用已经为学者们普遍接受,但之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服务现场,有关服务现场外顾客间互动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在线品牌社群为研究背景,根据刺激(S)—有机体(O)—反应(R)理论构建顾客间互动、顾客情绪和购后满意度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在线品牌社群中的顾客间互动(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对购后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且积极情绪对这种影响具有中介作用,具体为积极情绪在信息互动中对购后满意度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人际互动对购后满意度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安东  陶勇  韩鑫 《江苏商论》2014,(1):26-27,40
许多企业在利用微博传播品牌信息、与消费者互动、提供客户服务等活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未能与用户保持良好的品牌关系。本文依据品牌社群理论,从消费者感知视角,研究微博互动的社群特征,构建了微博互动感知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互动感知的社群特征包括微博满意感、微博认同感和微博归属感三个方面。并且微博互动感知分别会对品牌关系结构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枫 《商业研究》2015,(2):113-119
基于品牌社群融入分析的视角,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品牌社群影响品牌关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品牌社群融入对品牌信任、品牌承诺和品牌满意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品牌社群为企业改善品牌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品牌社群承诺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品牌社群融入对品牌关系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在线品牌社群对消费者品牌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680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品牌社群社会资本会通过促进社群幸福感(社群主观幸福感、社群心理幸福感和社群社会幸福感)进而促进品牌幸福感;在社群幸福感内部,社群社会幸福感会促进社群心理幸福感,而二者都会促进社群主观幸福感;在线品牌社群访问频率在社群主观幸福感与品牌幸福感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在线品牌社群和品牌幸福感理论,且对品牌建设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群互动包含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在CSA模式下,社群互动可以激发顾客公民行为。基于SOR范式,构建“社群互动—社群信任—顾客公民行为”理论模型,并检验了原产地形象的调节作用。基于CSA农场会员299份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CSA模式下,社群互动对顾客公民行为存在正向影响;社群信任对顾客公民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且其在社群互动与顾客公民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原产地形象正向调节社群信任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因此,在CSA运营实践中,要增强社群互动,建立社群信任,提升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虚拟品牌社区成为消费者参与企业活动,与企业沟通的重要窗口,并在品牌营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持久、和谐关系联结的重要工具以及企业品牌资产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依据风格特征视角,虚拟品牌社区中的顾客参与可以划分为任务型参与、社交型参与和贡献型参与,三种风格的顾客参与是企业品牌资产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前置因素,并通过关系联结的中介机制影响企业品牌资产。顾客任务型参与、社交型参与和贡献型参与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顾客感知质量和顾客忠诚度;关系联结在顾客参与风格和企业品牌资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顾客任务型参与和品牌资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顾客社交型参与/贡献型参与和品牌资产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区意识在不同顾客参与风格和关系联结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向调节顾客任务型/社交型参与对财务联结的正向影响,正向调节顾客社交型/贡献型参与对社会联结的正向影响;竞争强度负向调节关系联结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即当行业竞争强度提高时,关系联结对品牌资产的正向影响受到削弱。因此,企业应通过虚拟品牌社区平台,积极引导、掌控和规范不同风格顾客参与,拓展企业价值提升的组织外途径。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8,(2)
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品牌社群在连接品牌和消费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线品牌社群如何影响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基于自我知觉理论和承诺一致性原则的理论视角,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探讨在线品牌社群投入是否会通过反作用促进消费者品牌投入进而提升品牌忠诚。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线品牌社群投入对品牌忠诚没有显著的直接作用;(2)但是除消费者品牌投入的认知维度外,在其他两个维度(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的中介作用下,在线品牌社群投入对品牌忠诚有显著作用;(3)在线品牌社群投入对消费者品牌投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验证了自我知觉理论和承诺一致性原则在在线品牌社群情境下的适用性。研究结论深化了在线品牌社群投入对品牌忠诚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虚拟品牌社区已经成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典型平台,而品牌关系是虚拟品牌社区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虚拟品牌社区创建和发展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虚拟品牌社区吸引更多的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或营销互动,以及鼓励社区内顾客之间的体验分享,来加强虚拟品牌社区的品牌关系,然而,上述关系及作用机理还缺乏完善的实证验证。本研究从广义品牌关系视角,运用实证数据验证了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品牌关系的影响,并检验了品牌体验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品牌社区广义品牌关系由顾客品牌/产品关系、顾客顾客关系和顾客企业关系三个维度组成;顾客参与发起的价值共创和自发的价值共创对品牌关系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入品牌体验后,顾客参与发起的价值共创和自发的价值共创完全通过品牌体验影响品牌关系,即品牌体验在顾客参与发起和自发的价值共创各自与品牌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该研究成果不但丰富了虚拟品牌社区环境下品牌关系和价值共创的理论成果,而且为提升虚拟品牌社区品牌关系寻找到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连云港在实施城市品牌策略过程中,应理清城市品牌与优势产业、名牌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城市品牌为龙头、以产业品牌为平台,以企业品牌为基础,推动城市、产业、企业的协同互动,真正实现连云港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共同发展,打响连云港城市品牌,提升连云港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在互动时代背景下,如何预防危机随着企业品牌危机的频发而备受关注。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了品牌危机本质,并引入了企业互动导向这一有别于顾客导向的重要理念,探索如何通过增进顾客的品牌信任以开展危机预防工作。文章构建了“企业互动导向→感知互动质量→品牌信任→危机预期”的研究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企业互动导向的各维度对顾客感知到的员工技能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作用显著,企业可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提高互动质量,增进顾客品牌信任,以构筑心理防线,阻止危机诱因的扩散和加剧。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但调查数据显示了目前企业与消费者在品牌互动态度、内容、行为及评价认知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严重影响了企业品牌建设的效果。本文认为,要缩小企业与消费者品牌互动认知的差异,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能对自身的角色和行为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互动以及品牌原产地形象的形成进行新的思考、界定并考虑新的影响因素,探讨消费者互动对品牌原产地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难易程度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网络在线调查,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变量间的关系假设,结果表明:对原产地形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原产地认知影响变弱;对原产地形象形成起反作用的产品认知影响变强;消费者对原产地刻板印象的形成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5.
As brands solidify their place i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s, consumers' expectations have amplified, thus spur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to assist with the engagement process. Understanding the ways in which brands can preserve the one-to-on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qualities offered by social media while still meeting consumer expectations amidst the escalating volume of interactions has become essential. Drawing on the communications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at 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I) theory may be used as a theoretical lens for designing successful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Three studies, using a multi-method approach, provide evidence of PSI'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outcomes.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is sense of feeling connected with the brand goes beyond the interaction itself and drives increased feelings of loyalty inten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the brand. Evidence from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se effects may not hold when consumers ar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brand's social media response may be automated. These findings offer marketer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ostering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ustomization-related topic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customization and brand. The authors identify two main archetypes of product customization based on the degrees of freedom given to the custom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Combination-based Customization (CbC), which is the selection of product modules provided by the company, and Integration-based Customization (IbC), which is product customization by means of signs and symbols provided by the customer.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customer attitude and dispositions towards CbC and IbC depend on the presence/absence of a mass brand logo upon the product. Results of three studies, based on web toolkits for t-shirt and trolley bag customization,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a mass brand logo CbC shows higher customer attitude and dispositions than IbC. In the absence of a mass brand logo, the opposite pattern holds. Additional findings show, however, that the advantage of CbC over IbC for branded products disappears when there is high congruence between the customer self and the brand, and when creative brand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7,(3)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形象。百年历史的积淀造就了北京老字号的传奇色彩,使其拥有讲故事无可比拟的丰富素材。影视剧以其独特的讲故事方式,唤起了人们对老字号品牌的记忆和怀旧情绪,重塑了老字号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本文主要以影视剧《大宅门》和《天下第一楼》为例,研究影视剧的叙事力量和语言魅力,从而总结出影视剧在塑造与传播北京老字号品牌形象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欧阳明  叶平 《市场研究》2006,(12):42-45
在以“需求”确定市场均衡(即“买方市场”)的当代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商战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品牌(Brand)之争。品牌的强弱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往往更胜过其产品的价值本身。这一现象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尤其明显。例如,许多消费者都愿意花100美元去买一双“耐克”牌运动鞋,但他们却  相似文献   

19.
城市品牌定位与品牌溢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马瑞华 《商业研究》2006,(8):161-164
塑造城市品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品牌溢价。然而,在目前我国城市品牌的初创阶段,有些城市对什么是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如何定位,以及城市品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还不太明了,品牌定位不当,致使与最终目标———品牌溢价相偏离。  相似文献   

20.
王世龙 《中国广告》2012,(6):133-136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本文以营销学、品牌学、心理学为研究基础,基于消费者视角提出了品牌信仰(Brand Belief)的概念、要素和理论模型,系统地提出了缔造品牌信仰的六大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