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农村户籍人口8.6亿人,其中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5.37亿人,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3.07亿人)、本地非农就业人员(0.85亿人)和外出务工人员(1.45亿人)等三大群体。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约1.8亿人,约有农业剩余劳动力1.2亿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趋势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开始下降,但由于城镇化增速放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出现扩大,但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进一步明显;外出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迁徙式迹象开始出现;农民工正在完成代际转换,外出就业类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十二五时期,每年将约有1200万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加快发展,就业市场可望容纳这一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将给部分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回乡就业则将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未来,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要求稳定转移与难以实现定居、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与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与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等三大矛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体状况为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在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  相似文献   

2.
利用问卷法对山东省宁阳县90名农村准青年进行了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数据显示,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活动辛苦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知程度、国家政策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农村准青年劳动力的年龄、农业知识技能水平对农村准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意愿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5年从甘肃省各县、市、州中选取的487户农户为样本,从农户层面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就业并未对甘肃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种植业内部。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农户家中劳动力外出就业后要素禀赋变化情况紧密相关。农户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家中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是否有返乡就业或创业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外出就业的区域等引起农户劳动力禀赋变化的因素紧密相关,而与农户资本禀赋变化和农业技术应用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指标的比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的二元经济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居住农村,到1999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达74.49%;基数大、增长快,现已成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其同美国相关比较如下: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虽然中美两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但中国的下降幅度不大,从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才下降2个百分点,而美国同期却下降达2.77个百分点;并且就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来看,从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间,美国农业从业人数呈逐步下降态势,而中国却净增…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特点,机制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金平 《经济地理》1996,16(3):96-101
1 背景与建议中国农村有4.4亿劳动力,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3.3亿人,占75%,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12.4%和12.6%,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而从事种植业劳力过多,造成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一般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人,这些劳动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外出寻找工作,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由中西部地区涌向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民工潮”.  相似文献   

6.
贵州农业产业化在指标数据上表现出较差的可持续性,这些指标包括农村人口中的恩格尔系数、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例、农村经济中的非农活动收入、农村劳动力人口中从事非农劳动的数量、农业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改善可持续性需要找准途径,即在依托国家农业补贴的基础上,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着重借力于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依靠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依靠农业专业组织,形成市场合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等。  相似文献   

7.
沈阳位于东经123°20′——123°45′,北纬 41°10′——42°16′之间.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为松辽平原的南端.全市农村土地总面积8422.3km~2。其中低山丘陵面积占15.5%,平原占71%,水域占11.6%。沈阳市郊农业行政区划包括四区(苏家屯、东陵、新城子、于洪)、二县(新民、辽中)。1987年全市有107个乡镇,48.9万户;农村总人口205.8万人,人均耕地3.38亩;有劳力769857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力占63.2%,第二产业占23.7%,第三产业占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近30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空心村的形成、农CAp"老年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农业收入对其流动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仪  常晔 《生产力研究》2007,(7):30-32,37
文章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农业收入对其外出务工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农民工工资得以长期不涨的重要条件,但农民工的农业收入在增长速度最终要受制于农村劳动力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此时要保证农民工规模不缩小,就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2003年农民工如果放弃其农业收入,将不会有人外出务工,进一步地,算出了同年农民工所需最低农业收入。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16年来,江苏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实属罕见.但是,当前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仍然失调,制约转移的因素一时难以消除和缓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仍很艰巨.四个阶段启动阶段(1979—1983年)1979年以前,农村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渠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为转移提供了“蓄水池”.5年间,全省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达21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43.7万人.与此同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6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和“文革”期间下放的城镇职工陆续回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流通领域工作和服务业,征用土地“农转非”,又为农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提供了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历史性启动,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依靠农业谋生,因而,农业的增长和支配农产品分配的条件与他们直接相关。农业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要是农业不能以适当的速度发展,它就可能成为限制工业和其他部门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它是基本工资品,即食品的供给者;它还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且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它是工业品的市场,它可以为工业扩张提供动力。 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常常占总劳动力的1/2—4/5,相比之下,工业国的这一比例却只有1/15左右。然而,农业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热点,但产业化经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转变,目前仍很少有人进行定量研究。文章以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省龙口市为案例,通过生产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对该问题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龙口市的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且占据了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仍然是农业产业,其次才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这一结果应归功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在家庭劳动力分配时,年老人趋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趋向于从事非农生产,许多农户将自家的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又雇佣外地劳力从事自家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农业部门而言,家庭农场更意味着一种新的农业管理方式。近些年,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以致有人提出今后谁来种田,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提出将家庭农场作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看做是政府加强农业管理工作的一种体现。政府的这一努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二是对农业经营质量的管理。首先,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由千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已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党政领导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甘于仅有的农业生产领域或乡镇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纷纷向大中城市、沿海地区转移,逐渐形成一支农民劳务大军。一、吉林省农民劳务发展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据1995年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全省1600个农民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发现:1、全省有占劳动力总数6.50%的42万大军在外打工,比去年增加4万人,增长10.8%。2、外出劳动力在外时间以中长期为主。经调查汇总,1995年劳动力外出时间在1-3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扩展农业生产规模,提升农业工作效率以及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并提出农业机械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全面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目益突出。一方面,我国农民人均耕地近13亩,仅为世界水平的1/4左右,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耕地正以每年500-700万亩的速度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以每年1000-1200万人的速度急剧增加。据农业部课题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为1.96亿人,桉1998年农业劳动力384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达1.52亿入。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过去是个禁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基本按照一个模式安排,似乎只有把现有三亿左右农村劳动力固定在十几亿亩耕地上,甚至仅仅固定在粮食生产上,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我们提倡从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和相对剩余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人类社会历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过多次。世界各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共同趋势。1925年世界总人口是19.28亿。当时农村人口有15.23亿,占总人口的79%,而且绝大多数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1980年世界总人口增加到44.13亿,增加了118.89%。农业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18.
冯海发 《经济纵横》1995,(12):26-32,38
1979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冯海发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转移的数量规模199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到越南了解他们农业改革和发展情况。中越两国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相互借鉴一点经验,确有好处。越南的农业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还是比较快。 (一) 据1996年统计资料,越南总人口7536万人,其中80%在农村,7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0美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7 %,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2 %。越南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好,现有耕地735万公顷,其中可灌溉面积60%,人均耕地虽然只有0.135公顷,但复种指数高达180%。此外,还有可耕荒地 300多万公顷,林地 9…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对江苏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实证描述1、江苏劳动力市场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软件)的培育进程(1)在传统体制外部迅速生长的劳动力市场部分首先,城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用工主要为雇佣劳动形式.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省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统计,全省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2.3万户、3万从业者,发展到1991年的83.4万户、125.8万从业者.1991年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4480户,雇工60649人.1991年全省“三资”企业发展到2200户,从业者7.5万多人.这三者人数约占全省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3.87%.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催生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民支配自身劳动力转让权的复得、以及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启动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潮: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的规模大、速度快,就业结构变化显著.据统计,1979年到1991年全省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达710万人,平均每年转移近60万人,非农劳动力年均递增9.5%.劳动力快速转移引起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1978年到1990年,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由83.9%快速下降为61.5%,二、三次产业由10.7%和5.4%提高到25.7%和12.8%.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