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张彦鹏 《中国市场》2014,(24):90-91
企业中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企业的制度安排被所形成和发展的人力资本不断地冲击和影响,随着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想提升竞争力水平,只借助于科学技术是不够的,需要高素质的经营者才能引领着企业的时代化进程。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种新要素,对企业的成熟与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企业而言,经营者的经营才是企业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企业的经营者干劲不足,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人力资本薪酬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经营者人力资本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商业研究》2006,24(17):72-74
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性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将企业所有权安排给经营者是企业本质的要求,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具体化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所以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优化了企业所有权安排,体现了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齐卫平 《华商》2008,(10):97-98
人力资本正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因此投资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在激荡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的重要手段。企业投资人力资本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私有性和流动性,所以企业大力投资的人力资本存在流失的风险,面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各种损失。  相似文献   

5.
高科技企业经营者通过自身人力资本优势对企业控制权发挥了较强的影响作用,这一现象与高科技企业行业特点、投资人经营能力不足、经营者人力资本较强有关,在高科技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此点,采用较高期望值、中长期激励为特点的激励计划尽量保障经营者与股东利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徐东红 《中国工商》2002,(8):160-161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而其在体则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因此,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培育企业的人力资本。笔者认为: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人力资本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与制度环境创新。  相似文献   

7.
黄瑛 《商场现代化》2006,(13):216-217
人力资本对任何企业核心能力的创造都非常重要。家族化企业受家族信任价值观和家族参与的约束,在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研究家族化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所需的条件。并表明人力资本激励是家族化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通过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创新促进家族化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娴音 《中国市场》2014,(16):66-67,7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共识。毫无疑问,人力资本的储量已经逐渐上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日益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备投资,也是最具增值回报的投资。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对提升企业收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世连 《北方经贸》2001,(12):115-116
企业是由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合成性的组织,恰当地对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进行优化配置,使得企业经营者所获得的报酬与经营成果相连,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所谓经营者持股,这对于建立起激励约束兼容机制,大大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支持经营者持股的问题上,为其寻找并提供强大的融资服务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个体人力资本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将个体人力资本不断转化为企业组织资本,使企业组织资本不断增长,成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重视的焦点问题。知识共享机制是个体人力资本向企业组织资本转化过程中的核心机制。本文将重点研究知识共享机制在企业组织资本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知识共享机制的促进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传统的公司治理基于物质资本视角,提出了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问题,形成了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观,其实质是支持资本雇佣劳动原则,采用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社会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诉求,忽略了公司核心能力的构建,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企业作为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构成的一种特定契约,企业收益是三方合作的产物,三者共同拥有企业产权。因此,公司治理应由股东单边治理调整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公司治理目标也应从股东至上调整为公司核心能力最大化。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程度则是它们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首都流通企业文化创新要遵循系统性、个性化、适应性、开放性、竞合性和人本的原则,在充分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准备的前提下,从员工和企业战略角度评估企业文化创新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文化创新的初步方案,然后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企业文化创新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企业文化创新方案,并组织实施。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化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达到强化和巩固文化创新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人力资本出资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卫 《财贸研究》2004,15(5):108-111
经济学上可以将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体力、技能等人格要素作资本看待 ,但限于公司资本的固有特征 ,不能将这些人本身的构成要素作为公司的注册资本 ,否则将不可避免在逻辑上和实务上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力资本对经济效益和公司绩效的影响越发显著,人们越发重视人力资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内生性因素视角下对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方式与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方式驱动公司绩效的因素主要有雇佣薪酬、股权性收益、参与权、控制权,公司绩效影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方式选择的因素则有增长机会、行业竞争程度、公司规模和生命周期等。研究进一步显示:将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具体化,可以找出更具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方式,从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公司绩效是企业价值最直观的表现,提高企业绩效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提高公司绩效过程中,管理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管人员是企业众多的人力成本当中最重要的,他们是公司的决策层,企业运营的核心人物,制定着公司的发展战略,执行董事会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调动高管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认知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反映到企业的业绩上来。相较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高管激励制度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本文利用2348家中小板公司2016—2018年的数据进行高管薪酬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家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进路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适当吸收外部企业文化为方向。从"家文化"和"家族泛化"角度分析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文化根基,从资本结构、人力资本、信任结构等方面阐述影响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因素,从企业形态、关系治理和公司治理等维度分析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指出,在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人力资本应当与货币资本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Myers,2001).为检验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存在人力资本替代货币资本的趋势,文章利用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假设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人力资本部分替代货币资本的趋势;在我国,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embeddedness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micro structure of the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social capital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It is empirically tested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sample of 155 Chinese firms.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erarchical social capital h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corporate market power but little impact on corporat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Furthermore, social capital can promot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but contribute little to corporate market power.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heterogeneous social capital. The embedded inertia of social capital into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corporate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firms in developed regions rely far more on hierarchical social capital to acquire market power than firms in developing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