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国与国之间区别的身份象征和名片,是国际竞争中的重要阵地。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曾经有无数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维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修身养性、淡泊明志、自强不息、勇于奋斗、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思想,不仅激励着当时历史条件的人们去改造世界,而且对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意志品质历练和奉献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阳竹 《魅力中国》2011,(20):287-2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本文试图以甘谷道情为例谈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木洞山歌     
熊怡 《今日重庆》2008,(10):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孕育她的民族、地域所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活”的显现,以人类的“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既脆弱又珍稀。  相似文献   

5.
《民营视界》2008,(1):48-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为使这些古老的特色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更好地留存,2007年底,我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71项(84个子项)名列其中,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竟技、民间美术、民间传统手工技术、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其中有六项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沧州的历史,久而久之成为这个城市的风采。无论现代化的文明如何抹杀一个城市的个性,只有属于风骨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从而让一个城市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精神。 现我刊特开辟专栏,把我市已列入国家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以简单介绍,这些资料的收集得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宋晓敏 《魅力中国》2014,(17):65-67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史证,所以我们要做好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地方的文化遗产更加繁荣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丽华  何军 《北方经济》2007,(10):48-49
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快速流失的状态,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根和源。本文从传承人的活态保护、立法先行、政府主导、旅游利用、教育参与五个角度出发,构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家曾经说过,民族的消亡首先是它的文化的消亡。因此,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肌理,也是民族传承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能将文化视为自尊,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精华,是我们文化由来之根,更是文化创新之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如何走出“保护——开发——破坏——再保护——再开发——再破坏”的怪暖?如何准确把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智慧。由此,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裴钰先生撰写“文化遗产开发难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鲁亚群 《宁波通讯》2008,(11):56-57
工商奉献文化,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企业健康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培育发展工商奉献文化,是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更好地动员广大工商界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民族心理和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新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建立和谐社会、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审美、艺术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保护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刘文阁 《中国经贸》2010,(18):85-85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不懈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企业人前赴后继为建设企业先进文化默默地奉献着,推动着企业文化不断蓬勃向前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涉及各项企业具体工作,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兴衰成败,事关企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留下了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留下的文明财富,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智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009年"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尔滨冰灯冰雕艺术传播不仅是哈尔滨文化的传播,还是民族精神的传播.针对哈尔滨冰灯冰雕的传播与保护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十一五”时期多数地方区域发展的微观典型,交错着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博弈冲突,折射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尴尬困境,深藏着社会民生的彷徨忧患。  相似文献   

16.
胡莹 《理论观察》2009,(1):174-174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载体,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即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包括其文字记载、影像资料、实物道具等,还应该包括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程中所做一系列的申报准备工作和相关的文字材料等。  相似文献   

17.
李仨仨  刘楠  范亚楠 《魅力中国》2011,(11):258-2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同时也是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标识和精神纽带。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些甚至已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变得十分困难。现在我们以调查河南新乡小冀背粒的生存现状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从而加大传承力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刘斌贺  攀谢明 《魅力中国》2014,(24):213-213
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在基层文化普及、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科技知识,弘扬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