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张晓梅 《发展》2009,(12):95-9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宛敏华 《新西部(上)》2007,(8X):68-69,220
如果对现实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深入、具体,那么再美好的构想都只能停留在理想的高度。该文通过调查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对新农村的认知态度,反映农民的主体意愿,为“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攻坚工作提供可信的参考信息,丰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原作者与译者之间在认识和体验社会生活上的言行、人类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同一性,是语言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但语言的可译性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种限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际间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5.
研习中西翻译的历史,早期的翻译主体问题研究主要是译者主体的研究,对翻译的态度偏重于"主观".但是随着研究需要的变化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学术界兴起了对于翻译研究学派以多元取向为特征的探索.同时,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影视作品翻译成为了翻译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试图将影视作品翻译作为研究语料来探讨哲学文化和语言主体间性之间有效交往沟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认知视域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从语言、文化、认知、语境等概念综合分析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奈件及自身优势,深入到认知层面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特殊性及规律性,以期能对此方面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为了使认知语境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本文在界定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华 《发展》2009,(6):118-1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翻译主体是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也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丽 《魅力中国》2013,(8):270-270
“翻译等值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效果.符合语言本身的要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来达到等值翻译,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本文对谊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共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领域中凸现的一个概念.主体间性是指在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中体现出的相关性.研究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思考网络交往提供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3.
张虎龄  傅振星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58-16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因年龄和社会阅历等决定其创新创业认知始于感性,要经多维环境持续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完全认知。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源出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特点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耦合”模型,同时探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资源的认知,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动宾搭配研究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限制。本文以“享受+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语境和认知心理角度考察“享受”宾语所具有的特点:享受”后面可以带名词性和谓词性的词;“享受”宾语的语义极其丰富,物质实体或者心理感知,物质或精神的载体或原因都可作为宾语;“享受”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或在语境中能够体现积极意义;很多的心理满足感可以准确表达,也可以用和它相关的实体转喻,取得一定的外延义。  相似文献   

15.
马平军  薛合宏 《新西部(上)》2007,(12X):262-262,258
本文介绍了国外运动竞赛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并得到实践验证的几种运动心理咨询模式。根据中国人传统重“内省”的认知思维特点,对认知-行为咨询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国内运动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具体讨论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性,识解,隐喻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繁利 《魅力中国》2014,(22):199-199
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一模式中,“互动”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课内课外全程互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认知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蕾 《魅力中国》2013,(26):274-2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狗”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探讨其翻译策略,以利于更好地完成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认知图式作为主体对客体与事件的解释框架,对于人的社会认知有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现有社会认知图式理论进行考察,认为认知图式导致了社会认知的偏差与重构,并提出事先对既有图式进行强化的条件。尝试形成对于认知图式的基本认识和认知图式相关分析的基本思路,并为与认知图式理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本文在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文作者、源语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图示翻译过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掌握丰富的源语图示和目的语图示,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察觉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间的认知图式差异,及时填补原文作者略去的信息,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构建新的图示,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