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慧  周兴荣 《经济论坛》2002,(17):18-19
“债转股”方案运作的机理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对企业实施债转股,形成新的股权关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待企业经营好转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兼并、合并、股份回购等方式收回投资。上述环节环环相扣,即资产收购、资产管理、资产处置三个方面同时展开。实施“债转股”后将形成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三赢”的格局,对于我国目前的国企改革来说可谓是一剂良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债转股”的有效性 我国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普遍表现为高负债率。对七个城市的国有经济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债务中,有20%是不良债务,即使按照这个比较保守的比  相似文献   

2.
陶锦莉 《经济师》2000,(8):124-125
1999年 9月 ,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对国有企业的高负债 ,决定采用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债转股 ,以改善国有企业负债结构和减轻企业负担 ,切实解决银行不良资产 ,防范金融风险。所谓债转股 ,实际上就是将国有企业所欠银行的债务转换成股权 ,同时为了避开“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对企业投资”的法律规定 ,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都挂牌成立了具有法人地位、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 ,银行将不良资产剥离开来由资产管理公司独立管理 ,使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的新股东 ,而企业由债务人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的公…  相似文献   

3.
一、债转股的理论内涵债转股,它是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与企业的部分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实施债转股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通过实现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和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形式。从我国目前的操作现状来看,主要还是封闭型。封闭型债转股,是指债转股企业的不良资产仅限于在债转股企业、商业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者之间进行封闭性循环,而不允许出售或者转让给第三者。它存…  相似文献   

4.
缪喜玲 《经济论坛》2003,(13):28-28
一、“商业性债转股”的特点及实施条件“商业性债转股”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债务转化而来的股权。我们首先要把这种商业性的债转股同我国正在进行的在国企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特定的、政策性的债转股区分开来。“政策性债转股”,就是将国有企业欠国有商业银行的钱转换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对企业的股权,由原来银行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投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为按股分红,AMC依法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政策性债转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来运作,…  相似文献   

5.
1999年我国仿照美国 RTC(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清理信托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办法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把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股权,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本经营。1999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全年同 66户国有企业签订了“债转股”协议,约有 834.63亿元债权将转化成股权。从这些实施“债转股”企业的情况来看,“债转股”确实起到了放松长期以来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紧箍咒”--资产负债率较高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债转股,对于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银行的资信度,降低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有益、可行的。“债转股”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它不是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将企业债务一笔勾销,而是由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相似文献   

7.
李栋  吴燕宁 《经济前沿》2007,(11):49-50
债转股政策实施以来,对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债转股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应该继续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积极作用,加大债转股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力度,提升企业价值,实现盘活金融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债权转股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债权转股权的意义深远。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降低企业负债率、改变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有积极意义,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亦有积极的影响。一、债权转股权的含义所谓“债权转股权”(以下简称“债转股”),是由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股权。它不是将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将企业债务一笔勾销,而是将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相似文献   

9.
“债转股”就是把债权转为股权,一般来说,它可发生在任何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像企业债权转股权、企业内部的集资转股权、银行在企业的债权转股权、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权转股权等。但就目前具体操作的情况,国内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是将债转股作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提出来的,从世界各国进行债务重组的经验看,债务重组可以采取“银行和解协议”、“法庭和解协议”、“破产和清算”、“债务出售”、“债务归还”、“债务证券化”、“债转股”等,从不良资产程度和对回收率的预期看,债务重组可依次分为催收、一般性重组、债务延期或避免、债转股、破产诉讼等,究竟采取哪种债务重组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不良资产的程度,其次取决于债务重组在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受到的约束,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引起的,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基本上是对称的,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债务重组只能是银企合二为一的整体重组,这种整体重组既不能实施大规模破产清算的“硬”措施,这样地造成社会不稳定和大的金融风险,但又不能实行像催收、一般性重组、延期、免息、免债的“软”措施,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银行、财政的承受力不行,债务重组证券化现在又不具备条件,经过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收益、成本比较最后才选择了债转股这一形式是把债转股当作权益之计,仅仅为了企业脱困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还是把它当作治标治本的措施,为改变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债转股”这一资产重组方式运作的成败,其实,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早在1993年就讨论过和建议过,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其原因便是认为国企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是资产负债率过高,利息负担重。所以改革措施多在如何降低负债率、如何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上下功夫,在更深层增加新投资和推动创新方面明显不足,结果不仅没实现“脱困”,反而还使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会如此,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找准“解困”的关键点,如今国有企业脱困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选择了债转股这种方式,分别成立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国家经贸委首批一次圈定了108家债转股企业,从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开始,到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实施了债转股,以这样快的速度实施,似乎让人感受是件很容易做的事,是为了实现三年脱困的目标必须马上完成似的,故而对债转股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债转股的实质及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债转股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改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根据是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国有企业不断亏损的原因不是资产负债率高、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根据是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国有企业不断亏损的原因不是资产负债率高、利息和税收负担重,而是经营机制没改变,有效治理结构没建立起来,更谈不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故而企业资产盈利能力低下,亏损逐年加大,银行贷款也就越来越多,债务也就越来越大,恶性循性。  相似文献   

10.
刘昌国  杨伟 《技术经济》2001,20(3):18-21
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 ,利息负担过重 ,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造成了银行资产的大量沉淀 ,形成了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出台了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的新政策。该政策不仅关系到国企解困的进程 ,而且也将对部分高负债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日前出台了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并以此作为投资主体 ,通过收购原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 ,实施债转股的政策。该政策估计将取代 1995年出台的“优化资产结构”试点的挂帐免息政策 ,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企改革以及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一、债转股政策对企业的影…  相似文献   

11.
在信用违约互换价差的定价中,违约概率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Variance Gamma过程下得到违约概率密度,通过与Block-scholes模型下违约概率密度相比较,得出Variance Gamma过程下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债转股:功能缺陷与制度依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债转股是银行保全资产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其在政策设计和化解宏观金融风险及银企债务等方面存在功能缺陷。债转股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形成很强的依赖, 而债转股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则取决于国有银行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pricing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of generic European style interest‐rate derivatives. This new model has great flexibility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avoiding complex model calibration techniques typical of standard short‐rate models. Dynamics is assigned on a set of co‐initial forward swap rates, and arbitrage‐free restrictions are determined in a normal and lognormal setup.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calibration are discussed, and details of two example applications are also presented.
(J.E.L.: G12, G13).  相似文献   

14.
周远 《经济问题》2012,(4):100-105
商业银行资本运作和乘数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以外部性为切入点,对股份制银行和第三方之间的债转股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剖析。从银行-政府-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机会成本,测定一组货币乘数、资本充足率和税率,从而制定出一个完全补偿的最优债转股交易额度。在银行-政府-储户系统下,肯定了债转股行为对社会总收益的贡献,同时提出了通过税收政策对其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做到有效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5.
"债转股"对高管激励具有显著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债转股"公司来说,"债转股"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较高,"债转股"能提高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效应。提高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要结合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当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可以引进新的股东改善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以更好地激励高管;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必须依靠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资源谈判来完成,应使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更好地发挥相机治理及其对高管激励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解决国有企业亏损的措施,债权转股权工作自1999年以来已实施近两年的时间。由于这一措施极强的政策性,操作中与企业组织形式,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股东权益,破产清算等企业运行规范出现某些冲突,规范企业的债转股行为,必须认识并合理解决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17.
债转股的流程机理与运行风险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债转股的范围是企业欠银行债中的边缘性不良资产。债转股的第一阶段为封闭性流程 ,但要真正使银行退出债权风险 ,由社会分摊 ,最终要与其他投资者或者资本市场连接 ,进入第二阶段开放式债转股流程。债转股过程中 ,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有关部门一方 ,面临着与以各类企业及其地方和部门为另一方的分别博弈 ,其中由谁操作、利益差别和信息不充分及失真给债转股造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大。对于债转股企业 ,选择一元债转股 ,还是选择多元债转股 ,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否有真正的实质性的股东权利 ,也将影响到债转股后产权约束的软硬及企业运营的效果。另外 ,债转股还面临着宏观经济运行是不是宽松和能不能由社会投资者购买分摊风险的不确定性。针对债转股的这些风险 ,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避免风险关键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笔者研究了2000年10月~2011年3月美国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与美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变动的冲击短期内对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国际化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货币互换市场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推进了美元国际化.美元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会扩大美国国内货币互换市场规模,但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不会对货币互换市场带来任何影响.笔者认为中国需要优先发展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御海外金融市场的冲击,以达到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往来中储备货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新兴发展经济体纷纷动用外汇储备来积极应对,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韩国为代表的大量运用外汇储备模式;另一种是以巴西、智利等为代表的新兴发展经济体有限运用外汇储备兼用货币贬值模式.两种模式实践均表明,外汇储备所具备的自我保障功能有限,应运用货币互换等新工具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后,美国和欧盟相继颁布或修改了相关的法规来加强对信用违约交换的法律监管。这些新法规主要体现在对风险出售者、风险买受者以及债券发行者的监管方面。中国可以借鉴欧美的相关立法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