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对现行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税收杠杆对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税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着诸如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力度不够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文章总结概括了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投融资、自主创新、培育市场、吸引和培养人才、促进对外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不完善。文章主要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并结合其他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应在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税种选择不同的税收优惠方式,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依靠创新来推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重点分析了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走金融集群化道路是长沙金融未来发展的目标。详细分析了金融集群的建设促进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促进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进程的策略及金融创新产品设计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财政政策作用二重性在理论界探讨得很少,因此很难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建议.本文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微观财政政策两个范畴,然后分析了微观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微观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应与市场机制运行规律相适应、与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体现,财政政策是支持其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测度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方面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情况,结合邱耕田等学者关于社会发展三种机制的论述,就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类和引例说明,旨在促进人们对抽象的机制问题有更明确的具象化理解。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对于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国家战略与产业对接、国际竞争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投资的新三板企业为样本,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早中期企业创新的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早中期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成长期企业及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则不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机制、认证及信号传递机制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研究从微观视角系统揭示了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影响效应,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加深了对政府引导基金内涵及政策导向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引导基金角色定位、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纺织产业为典型代表,探讨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实施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本文结合辽宁财政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实际和制约因素,借鉴国外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提出当前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尽如人意,本文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发展启示,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尽如人意,本文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发展启示,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激励作用。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企业创新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投入机制、风险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取向:完善财力支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形成动力机制,完善利益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将知识产权战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高度整合,将知识产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高度融合,以及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了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运用动态管理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创意与新的市场顺畅地连接起来。我国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谋划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助推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构建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助推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提升企业层面对知识产权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加大专利分析与布局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找准主攻方向,从而切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作为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都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税收政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借新一轮税制改革和调整之机,进一步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参与全球竞争的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湖北有条件、有责任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湖北具有技术、人才、基地、区位等良好基础和绝佳机遇,为此,文章认为,湖北应借鉴中关村、无锡等地的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引导高校院所参与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金融机制,重视对战略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引导和培育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把握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倡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介绍其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指出存在基本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税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税收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构建和谐社会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然而,在当前我国税收政策、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本文探讨从强化税收的调控能力、提高税收的收入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观、优化税收设计、加强依法治税功能等5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税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提出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江西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带动作用是显著的。但由于全国各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下制订的,因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本文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了江西省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情况,明确了产业在中部和全国的发展地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转型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型期产业升级的方向,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明确选择标准,提出发展规划,并从政府引导、市场需求、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构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