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南北经济关系,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头等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北方国家推行旧的经济秩序,以加重债务负担、压低原料与能源价格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为手段,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不稳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制成品出口受到限制,工业化进程严重受阻,这些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在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2.
受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本月美元指数连创新高.市场预期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将导致全球经济的萎缩.进而减少对原油的需求。受此影响.5月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由本月初每桶85美元大幅下跌至本月末73美元。本月国际原油运输市场成交量较上月小幅上升.主要航线运价总体呈下跌态势:成品油运输市场成交量较上月小幅下降.运价震荡下跌。  相似文献   

3.
《大经贸》2011,(1):10-10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陆前进预讹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物价水平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稀释美国的对外债务,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复苏步伐不一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协调,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两种增长问题,一种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长期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徘徊,不能逾越高收入国家门槛,因拉美国家最为典型,被称之为"拉美化"问题;一种是发达国家与地区在高速发展期过后,受高福利支出和高工资政策影响,债务负担加重,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以日本最为典型,被称之为"旧本化"(Japanification)问题.这两种发展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方向,其发展进程将极大的影响国际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予美国经济以重创,美国迫切需要在全球转嫁其损失,以实现其所谓的全球经济再平衡。文章探讨了美国如何借助美元这一霸权货币,通过美元的国际循环在全球进行债务扩散,以及由此造成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错位导致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的高赤字率和低储蓄率是造成经济失衡的根源;美国通过美元输出及美元回流在全球进行债务扩散及债务转嫁;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及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超发货币,这必然加速美元危机的到来。后危机时代经济失衡的治理必须加强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成为当今国际对话的一个重要议题。198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了413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信息专列     
油价飙升主因是投机和美元疲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日前在厄瓜多尔访问时表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是投机因素和美元疲软造成的,与供应量没有关系。巴德里指出,尽管高油价给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消费  相似文献   

8.
视窗     
《光彩》2009,(6)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发布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月8日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  相似文献   

9.
正欧债危机是21世纪初国际经济重大问题。从目前来看,虽然没有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但在此期间美国不断提高债务上限,日本累计债务余额突破1000万亿日元大关。全球重要的三大发达经济体几乎在同一时间面临同样的债务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债务危机为什么会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发展中国家转向21世纪初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会从美洲转向欧洲?当中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中国地方债问题开始引起全球关注的时候,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之后转向新兴经  相似文献   

10.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可以带来国家总体福利的增加,但是贸易的发生除了贸易国之间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异外,国际交换价格必定在贸易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相对价格之间,这样才会发生互利贸易.在此范围之外的任何定价都会造成一方退出,使得贸易不能进行.现实中的国际交换价格往往并不会像模型中所假设的那样会让交易双方都有利可图.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多种手段,压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往往存在需求弹性低、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等问题,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方面也不能获得应得的好处或收益甚微.因此,发展中国家若要尽可能大地获得贸易的好处,必须尽量争取国际交换定价权,使实际交换价格有利于本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 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历来是国际经济学领域争论较大的问题。战后以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兴起和80年代以前所显示的成就,以及后来遇到的以债务危机为标志的经济窘境,都与外资的大量流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际金融领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里根政府高贴现率政策的推行、美元汇率的坚挺趋硬、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以及日元汇率的急剧下跌,对世界经济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要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这些国际货币与借贷资本的运动规律,首先要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它是掌握国际金融知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1984年世界贸易将比1983年度实际增长4%,名义增长8.1%。1984年世界出口贸易规模,按名义价格计算将达19,370亿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1980年价格)为20,404亿美元。世界出口贸易价格从1980年以来是持续下跌的,但是从当前石油价格止跌趋稳和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四年来看,1984年的出口价格将较1983年增长3.9%,这将是四年来的第一次回升。世界贸易的回升,主要是由于日、美和欧洲共同体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随之而来的扩大进口的结果。从出口方面看,这三个地区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其中美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 汇储备呈增长态势,大大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尤其是在各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下,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对债务的偿还和债务的规模将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债的缓解为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多提供了有利因素;而外汇储备的增多又为外债的偿还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正> 一、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国际证券投资 90年代以来,国际证券投资在跨国资本流动中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证券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已成为这些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据统计,80年代流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资金每年约为60—80亿美元,到1993年则上升到了650亿美元,与之相比较,1993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资金为560亿美元。国际证券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以来,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经济继续出现较明显的恢复和增长,国际商品市场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化虽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仍有回升。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每周编发的、综合反映国际市场24种主要商品价格变化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不含石油),如以特别提款权计算,在1993年10月降至低点后逐月有所回升,至1994年3月,较上年10月低点回升17%,其后虽有回降,但4月份平均较10月低点仍高14.3%;如按美元计算,1994年4月较上年10月也高13.8%。如就各具体商品分别来看,则其中尤以棉花、羊毛、钨砂、大米、棕榈油和椰油等价格涨幅为大,4月份平均较上年10月各升达30%以上,其中棉花、羊毛和钨砂价更分别涨达52.2%、45.6%和41.7%。其次,咖啡、花生油、豆油、镍和锑等价格各涨20%以上,铝、铜、锡、铅和天然橡胶等价格各涨10%  相似文献   

17.
1月份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先抑后扬,总的说来,仍呈坚挺和上升走势。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每周编发的、综合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按美元计算,不含石油),继上月上升0.6%后,1月份平均较上月再升1.4%。但由于受美元汇价下跌的影响,同期按英镑计算的路透社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继上月上升0.2%后,1月份下降了0.7%。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用于对外支付所持有的、为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它包括黄金、外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我国黄金除外的国际储备,近年来增长快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的数字(期末、亿美元): 黄金除外的国际储备,1978年起逐年增长,以1982年增幅最大,为1981年的2.25倍,1983年又比1982年增长31%,达到148.53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黄金储备1267万盎司,按市场价格每盎司400美元计算,约值50多亿美元,我国总储备额就高达199亿美元,比这一年的进口额还高出14亿美元,占这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7%(按国民生产总值5579亿美元计算。) 在我国的储备资产中,黄金储备几年来没有增减,但外汇储备则迅猛增加,1983年为  相似文献   

19.
2月份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先升后降,总的说来,仍保持坚挺态势。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每周编发的、综合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按美元计算,不含石油),继上月上升1.4%后,2月份平均较上月再升O.3%;由于受美元汇价上升影响,同期按英镑计算的路透社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继上月下降0.7%后,2月份上升0.8%。  相似文献   

20.
郭培兴 《国际贸易》1998,(12):39-41
颓势不止 1998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低迷,价格总的来说,仍逐月不断有所下跌。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编发的、综合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世界商品价格指数”(不含石油,按美元计算),在经历1997年下半年12.7%的下降后,至1998年10月,较上年12月份再降18%;如按特别提款权计算,也分别下降10.2%和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