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基础内容进行探讨后指出:会计等式,如“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动与静的结合;现金流量表要素的设计有画蛇添足之嫌;在“收入-费用=利润”中会计要素利润在不同的原则下内涵是不同的,等式的成立与否主要是看“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口径是否一致;只有“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才是最最基本的会计基本等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基础内容进行探讨后指出会计等式,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动与静的结合;现金流量表要素的设计有画蛇添足之嫌;在"收入-费用=利润"中会计要素利润在不同的原则下内涵是不同的,等式的成立与否主要是看"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口径是否一致;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才是最最基本的会计基本等式.  相似文献   

3.
孙敏 《新智慧》2008,(11):63
一、关于会计恒等式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有两大恒等式: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收入-费用=利润。第一个恒等式奠定了会计处理的基础,体现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第二个恒等式则说明了利润表的构成,对一个企业来说,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就等于企业的利润。如果结果是个负数,则为企业这一时期发生的亏损额。从广义上看,这一恒等式不存在问题,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基本准则》)重新定义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从而使“收入-费用=利润”这一恒等式变得不恒等。  相似文献   

4.
会计基本等式具有重大意义。理论界对会计基本等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等式(以下简称“扩展等式”)是否成立的问题上。一、会计等式理论争鸣回顾自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来,理论界对扩展等式是否成立一直存在争论,回顾这场十多年来的争论,认为扩展等式成立的观点占了上风,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支持论”的文献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否定论”;二是“支持论者”对“否定论者”的全部观点都进行了有效的反驳,而“否定论者”对“支持论者”的一些重要观点却无法予以反驳;三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基础会计教材都采纳了扩展等式,其中包括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会计学》,这些都是具有较高水准的教材。但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笔者的结论却是对扩展等式的基本否定,现具体分析如下。二、代表性观点本文专注的焦点是扩展等式是否成立。支持扩展等式成立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四种:1.刘璇等人从所谓的利润的两种并行不悖的计算方法(利润=收入-费用,利润=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权益)推导出:期末资产 费用=期末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收入,从而认为扩展...  相似文献   

5.
齐战军 《新智慧》2000,(14):46-46
我国1994年以前,会计法规与税法在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确认和计量方面基本一致,所计算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也基本相等。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出现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不相等,为此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对所得税会计处理作了以下规定:①企业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②所得税作为一项费用,在利润表中净利润前扣除;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收入、费用的定义与对利润的定义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因而“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动态会计等式其实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肖小凤  沈辉 《新智慧》2005,(12):58-59
会计基本等式具有重大意义。理论界对会计基本等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所有权益+收人-费用”等式(以下简称“扩展等式”)是否成立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王竹泉 《新智慧》2000,(10):37-37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基础,对会计对象内容的基本分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并对每个要素进行了定义。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要素的缺陷或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并修订。这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乃至会计理论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成本与费用概念的逻辑矛盾 在会计学中,成本与费用是两个被频繁使用的重要名词,二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人们在研究成本与费用时,总是试图理清二的关系,但往往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如“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是许多人对成本的理解。这句话暗含了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费用的范围要大于成小范围的意思。同时,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表明,费用是利润的减项,  相似文献   

10.
投资收入纳入收入要素内容更能体现其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形成的经济伯流入这一特点;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利益的流出,它不包括那些因偶发性、不可控事项产生的损失性支出;利润要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应是“收入”、“利得”、“费用”、“损失”要素金额的代数和。  相似文献   

11.
会计等式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中都比较基础的内容,但其中有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对会计等式相互之间的关系、“收入-费用=利润”等式的成立与否、会计基本等式的扩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利润要素的地位、现金流量表要素的制定等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一划分方法在逻辑上存在缺陷 ,在实践中也存在矛盾。可考虑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 ,并按这五个要素来规定会计科目的类别 ,以克服现行会计要素划分方法的弊病。一、现行要素划分方法的逻辑缺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通过对会计要素概念的外延进行划分所形成的要素类别 ,在逻辑上是会计要素概念的子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 :其中有些子项之间是全异的关系 ,如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有些子项之间是真包含的关系 ,如所有者权益和利润 ;有些子项之间是交叉的关系 ,如费用和资产。这些复杂的逻辑关系在以下两个方面违反了概念的划分规则。(一)违反了子项不相容的划分规则按照概念的划分规则 ,各子项之间应当互不相容 ,即应该是全异的关系 ,否则就会引起混乱。现行的会计要素划分方法却违反了这一规则。1、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之间在概念的外延上是真包含关系 ,而非全异关系。所有者权益包含利润 ,是利润的种概念 ,而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属概念。这样两个存在种属关系的概念同时被划分为会计要素...  相似文献   

13.
易庭源 《新智慧》2004,(4A):5-6
1940年,我在大学一年级学“簿记原理”时,弄不清为什么要根据“资产=负债 资本”这一会计等式说明借贷原理,为什么资产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而负债与资本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只好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4.
投资收入纳入收入要素内容更能体现其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这一特点 ;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它不包括那些因偶发性、不可控事项产生的损失性支出 ;利润要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它应是“收入”、“利得”、“费用”、“损失”要素金额的代数和。  相似文献   

15.
电子商务环境中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本文从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中可能遇到的特殊会计问题。涉及企业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个方面,同时讨论了会计报表编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比例合并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这里指出的“比例合并法”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中推荐的一种方法,在我国会计界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笔者对此作出说明,以供参考。比例合并法仅针对“共同控制实体”方式的企业合营。共同控制实体是涉及建立公司、合伙或其他实体的合营,每个合营者在其中拥有各自的权益。除了要在合营合同中规定合营者如何确立对这一实体经营活动的共同控制外,其营运方式与其他企业并无不同。共同控制实体拥有合营资产、承担负债、发生费用和赚取收入,可以用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和为合营活动筹集资金。共同控制实体保持自己的会计记录并编制和提供自己的对外会计报表。每一合营者对共同控制实体的出资则作为长期投资记入合营者各自的账簿及报表。依据比例合并法,在合并合营企业报表时,按合营者在合营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与合营者会计报表的类似项目逐项合并,相应地,合营者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合营企业”项目将按其在合营企业的股东权益中所占的比例消除。在合营企业中,合营者通过...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十分强调人力资源计量的作用,而忽视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目前尚未融入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关键在于相关的基础理论供给不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应该再认为是企业的一项投资,而应转变观念,将之看做是人力资本所有对企业的一项投资,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确认人力资本所有的相关权益(人力负债及人力资本所有权益),拓展权益理论,构建“劳动权益会计”新模式;同时,优化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环境,努力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孔庆林 《新智慧》2004,(3A):21-22
准备分为资产性准备、负债性准备和资本性准备三大类。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性准备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对负债性准备的相关会计处理没有规定。当企业多计费用少计利润形成负债性准备以平衡企业利润时,引发的各种纷争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企业对外报送的两张重要报表,根据是否将净收益作为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业主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将会计报表的编报分为环接观念与非环接观念。这两种观念有什么不同,应采用何种观念编报会计报表呢?笔者就此发表以下观点。 一、两种不同观念的评价 (一)两种不同的报表结构 在环接观念下,损益表中的本月净收益是资产负债表中业主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环”将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衔接起来。因而,在环接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属于同一个计量过程所反映的两个方面。根据损益主要计量依据的不同,又分为以损益表为中心和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两种不同的报表环接观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主要损益:一种是企业由于经济业务或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损益,另一种则是由于资产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置存损益。以损益表为中心的报表环接观念,将收入与费用作为会计收 益的主要计量依据,因而又称为收人/费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平衡等式应表述为“期末净资产一期末资产一期末负债一期初所有者权益十本期净收益一期初所有者权益个收人一费用”。由此等式可以看出:收人与费用的变动引起了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是主动方;资产与负债是被动方,是确定本期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一、外购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 涉及外购商誉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为:按购买时接收的全部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借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有关负债科目;按作为合并成本的付出资产或承担债务(如发行债券)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负债科目;按作为合并成本的付出资产、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以上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的差额,借记“商誉”科目。如果以上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不确认商誉,而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