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前,金融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2011-2015年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结论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抑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操纵行为,从而显著提高研发绩效。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研发操纵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不仅能为科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2—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使用SFA模型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外部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际效应大于内部金融支持;非国有企业及大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分别大于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具有产业异质性;研发创新、企业规模、绿色信贷、股权集中度、总资产周转率、高管股权激励显著促进了金融支持效率;资产负债率、股权的国有性质与金融支持效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理论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和多角度地探究在目前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金融资源配置对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程度,这一研究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改进Wurgler方法,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考察了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水平,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与产业的技术效率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选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11个季度的数据进行面板PCSE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整体不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特点考虑,应当从提升产业技术效率、缓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和长期内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契约环境等方面来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平 《当代财经》2011,(11):105-11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高技术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且研究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优质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中部地区企业内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两条作用路径,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对此,提出健全数字金融治理机制、推动产业链高端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技金融发展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是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以深沪两市2008-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科技金融发展水平、R&D投入及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R&D投入的企业发展更快,在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更加明显。只有实现资本与技术的无缝对接,才能发挥R&D投入对企业的效用,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科技金融发展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科技创新是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以深沪两市2008-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科技金融发展水平、RD投入及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RD投入的企业发展更快,在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更加明显。只有实现资本与技术的无缝对接,才能发挥RD投入对企业的效用,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7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究样本和手动匹配的企业集团信息,对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企业集团在该影响路径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总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依据研发及技术难度,将创新产出划分为高质量创新产出和策略性创新产出,发现相同情况下政府补贴仅能促进企业策略性创新产出增加,无法对高质量创新产出发挥显著作用。将企业集团纳入分析框架后发现,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市场优势使得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总产出激励作用更显著,还使得政府补贴在企业高质量创新产出方面发挥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是增强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采用2008—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指数样本股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投资潮涌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将创新绩效分为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率,结果发现:第一,2010—2012年第一波投资潮涌与2015—2019年第二波投资潮涌下,企业投资均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在先发优势作用下,第一波效果更为显著。第二,无论在投资潮涌前期还是后期,投资支出均有助于促进创新产出,且前期影响更显著,而在非投资潮涌阶段,投资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再显著。第三,对于任何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而言,企业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投资与创新成果转化率的关系均为倒U型,而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两者关系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已注册通过的65家科创板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利用fsQCA方法探讨创新效率提升的前因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整体表现欠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中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持正向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环境和金融中介市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补贴和城市研发环境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冗余增加,不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实现路径由政策环境主导型和中介市场主导型构成,城市创新环境失衡、产业环境与金融支持缺失是造成部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外部环境规制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创企业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突破与创新产品市场化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TRIZ理论作为国际公认的重要创新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TRIZ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嵌入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范式不确定、知识产权及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从制约技术创新的瓶颈、路径分析、创新方案确立等方面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方法问题,针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制定出合理的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及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均对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有显著积极作用。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政府创新偏好在创新资本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以及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之间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两类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结论对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逆向外包作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一种新兴战略行为正逐渐兴起。以2012—2016年发生逆向外包行为的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和影响因素的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分析逆向外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与方向。研究发现,逆向外包行为可显著增加半导体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而对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则产生抑制作用,这两种实证结果综合印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逆向外包战略驱动论假说;逆向外包对半导体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并购海外相关公司,表明逆向并购具有高经营风险和高研发创新效率的双重现实特征;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中,员工学历占比、技术学习能力和产业链完善性对专利申请授权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全球市场份额和政策支持力度虽促进企业盈利增长,但对专利申请授权量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激发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在分析军民融合影响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理论机制和约束环境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分为创新资本和人才两个维度,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2007—2018年中国209个军工上市企业的省域整合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得出以下结论:①推进军民融合能够通过改善区域内创新资本与人才配置状况,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②推进军民融合能改变创新要素的空间竞争格局,在邻近与技术相当区域间分别通过相邻互补和互动交流提升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率;③主体协同环境对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存在约束作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分别增强了军民融合优化创新人才与资本配置的直接效应,且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区都能通过地理上邻近交流或技术上强强联合显著增强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但协同环境劣势区推进军民融合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抑制区域内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的机制。结果发现,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可以通过成本和人力资本的中介促进制造企业创新,即互联网能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治理成本,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拓展性分析中,制造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传统公司治理方式显著负向调节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从降低成本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方面,解释互联网如何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为解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企业创新机制的“黑箱”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在不同外部环境下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异方差稳健OLS模型和Logit模型,研究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我国不同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①VC早期进入能够显著促进被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表现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②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早,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③企业所在行业竞争水平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晚,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