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期  白亚军 《时代经贸》2010,(10):225-226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整个陕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该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增加,给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针对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技能等问题,提出了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的基本思路,即开展分类培训,包括对生存技能的培训,对发展技能的培训,对创业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整个陕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该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增加,给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针对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技能等问题,提出了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的基本思路,即开展分类培训,包括对生存技能的培训,对发展技能的培训,对创业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回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回波效应"理论,分析了在城乡差距巨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特征的生产要素从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消费市场萎缩、投资机会减少,最终导致当地资金外流、金融资源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欠发达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同时,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我国转移支付还带来了地区生产效率的降低,转移支付对地区生产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02左右。这就表明,我国当前转移支付的政策能够增加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份额,但不能有效地缩小区域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从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城市短缺和产业发展不足现象,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加快中等城市的扩展,通过产业聚集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渐近式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前重庆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以服务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入研究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实现实现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证区域高效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0.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使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在,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区域战略调整,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的思路,从而构建有利劳动力转移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使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在,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区域战略调整,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的思路,从而构建有利劳动力转移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莉 《经济师》2006,(4):191-192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具有诸多制约因素。文章就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较好地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农民收入提高之关键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最低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城市的产业需要劳动力;二是城市劳动力的收入比农村劳动力的收入高。发展二、三次产业和城市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而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较为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献灿  赵书丽 《经济论坛》2007,(17):128-129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所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出口加工企业劳动力培训补贴的策略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云辉 《当代财经》2006,(12):71-74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探讨我国出口加工企业与外国企业以产量竞争的方式争夺海外市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的有效性。通过对由补贴政策、企业劳动力培训投入、产量和利润水平决定构成的三阶段博弈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对出口加工企业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产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增加,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总福利水平,对外国企业产量、利润和社会福利则形成负面影响。这一分析结论有助于形成缓解我国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20.
王新 《经济学家》2012,(9):48-55
中国的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1.4亿多农民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同时,却没有离开农村地区,因而显示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转移和工业化路径:其一是城市化,其二是发展农村工业。中国农村工业的高度发达不仅得益于改革和制度创新,也得益于农村要素市场所具有的广度和厚度——既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存在着资本市场和隐性土地市场。但由于农村工业多数属于"技术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汇率和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农村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农村工业这种廉价劳动力转移模式又具有了浅化和不稳定性质。未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乡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