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轩宇  贾婧 《财经研究》2021,47(7):139-153
文章结合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及推动企业利用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现实背景,考察了债券融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债券融资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并且在采用基于倾向匹配得分的双重差分模型、考虑RZ分析框架、控制高阶固定效应、利用工具变量法以及通过短期融资券推出的外生冲击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缓解内生性问题后,文章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券融资可以通过降低整体债务成本和发挥溢出效应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继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不同类型的债券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是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工资侵蚀利润"这一竞争性假说并不影响本文结论.文章的研究丰富了企业债券融资经济后果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于深化对债券融资作用的认识、理解劳动收入问题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小年  邵宜航 《财经研究》2021,47(8):19-33,108
行政审批改革对市场效率改进的作用吸引了众多关注,文章主要关注行政审批改革对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对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文章揭示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更偏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地区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分析发现:行政审批改革使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其影响机制主要是行政审批改革降低了不同类型企业交易成本;而行政审批改革使产业的变动更符合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了地区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文章的研究在提升就业与劳动收入份额,让增长的收益更多地惠及劳动阶层、实现包容性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这一现实情况,文章利用上市公司1999-2009年数据,考察了劳动者工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者工资越高,则公司的市场价值越高,而且未来业绩越有可能上升;此外,治理越好的公司,劳动者工资越高。文章研究表明,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符合社会公平目标,也符合经济效率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采用我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比重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呈U型规律。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延缓了二元经济转型进程,增加了劳动收入比重在下降阶段的停留时间。因此,稳定我国劳动收入比重的关键是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快二元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产业角度研究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问题,建议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办法解决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比重下降问题。首先,基于产业的角度对全国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进行效应分析,从产业结构、产业就业等方面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内部结构性原因;其次,分析收入分配政策这一外部定性因素对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后,根据产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厘清产生这一特征的内在经济逻辑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市场的重要变化,文章在新凯恩斯框架下通过引入劳动市场摩擦与工资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市场摩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当总需求增加时,预期利润的提高使厂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劳动市场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从而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延缓了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变化相对缓慢。(2)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的动态调整变得更加平滑,从而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相对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厂商和工人不需要围绕工作时间和工资进行博弈,工作时间的变化不会导致工资的即时调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我国大部分省级单位的女性就业人员比重都有所下降。对我国1996-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女性就业人员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该结果对不同的样本范围和模型设定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该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的女性就业难问题。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面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不仅影响着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还制约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相关问题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刘盾 《经济学家》2021,(12):107-116
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Bhaduri-Marglin模型和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利用我国197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提高平均真实工资率对我国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潜在影响.通过引入真实工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分别核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区制、使用更加全面稳健的估计方法等,对现有相关研究做出改进,并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区制.提高真实工资增长率,不仅会通过"马克思-希克斯"效应驱使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通过"卡尔多-凡登"效应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内陆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多措并举地提高真实工资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内生需求创造与供给效率提升的协同,助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