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芙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茭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芙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蔓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商》2016,(15)
框架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的产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个人认为,所谓框架,是指通过取舍和组合的形式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存在。框架作为一种习惯、范式普遍存在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接受行为、决策行为当中。框架理论通过研究这一范式,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用以指导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行为,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试图通过以微博新闻中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简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播活动也日益活跃。因此在社会主体在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某种传播行为时,该种行为就有可能侵害他人的权利。而传播者,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则会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笔者在此文中就集中论述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传播侵权的主要形式及抗辩事由。希望由此可以减少大众媒介由于传播侵权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当今网络口碑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市场推动力。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互动分享平台,其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传播和沟通就成为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在网络社区成员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网络社区中不同的角色类型之间网络关系规范的具体归属,探讨网络口碑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对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种网络成员关系规范中,网络市场价值规范中的口碑接收者服从意向最低;(2)与低专业水平网络口碑传播者相比,高专业水平者的口碑信息更容易让网络口碑接收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网络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公开发表意见的平台。也正因为网络的低门槛特点,网络成为了舆论产生的主要阵地。然而,网络舆论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平台的开放性和低准入性导致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更难以控制和引导。该文以网络舆论传播活动中的新闻受众群体心理研究为题,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活动中受众群体心理的研究,达到更好的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易艳辉 《中国报业》2023,(9):108-109
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拓展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地位。自媒体收获了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逐渐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变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入手,对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二者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7.
宋文婷  罗玉霖 《中国报业》2012,(12):172-173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中虚假信息传播显得尤为明显。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加速了虚假言论的传播,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对成功处置广东阳春"人吃人"事件的分析,就网络虚假信息的分类成因及传播特点来探讨解决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在网络中逐渐呈现泛滥之势,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我国现行刑法并没有专门的法条对其进行规制,从而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不少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进行立法改革,将网络传播虚假新闻行为纳入我国刑事立法的规制之中。  相似文献   

9.
张俊  张新发 《商场现代化》2006,(10):277-278
在期货交易活动中,信息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不法分子出于种种非法目的,采取各种手段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严重破坏了期货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对编造并传播期货虚假信息罪的概念、构成、认定与处罚等方面的研究,对治理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行为,规范期货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9)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并且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而很多新闻传播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以新闻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从三个方面讨论经济传播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旨在能为我国新闻传播贡献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及大众之间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及传播组织、团体及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及广播节目等.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具有影响大、范围广及速度快等优势及特征,具有宣传功效、新闻传播功效、舆论监督功效、文化积累功效及实用功效等功能.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电子类及印刷类.随着网络及媒体的不断兴起及发展进步,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次数越来越多,其对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为人们精神上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扩展空间,图书作为大众传媒的媒介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君 《中国市场》2010,(40):149-150
本文通过对当代社会虚假新闻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剖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广告传播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针对不同文化受众实施广告传播时,传播者对受传者已有的、为其所属的文化背景所决定和规范的接受心理的尊重与价值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萍 《中国报业》2014,(20):85-86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新闻的接收者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环节,让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好地发挥了新闻的功能。但同时,过度的自由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和传播。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度进行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法规,让它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带来的变化和特点,并提出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一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大力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同时面临机遇和困境的挑战。传统的传播方式往往注重于传播者本身,而忽视了受众的接受度和接受信息后的反馈,互动体验式传播重视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沟通和信息交换。文章以南通市中医院"小郎中"中医药文化亲子体验活动为例,活动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从而提升传播效果,分析互动体验式传播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模式下,由于广告主功利目的、集体行为困境和传播技术的限制,广告只能提供符合广告主意图的信息,不能提供消费者在理性决策过程中想要知道的信息。由于广告常常偏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轨道,导致公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心理处于怀疑甚至否定的起始状态。中东部两省会城市大样本调查证实广告非完全信息传播削弱了其公信力,降低了消费者信息搜寻的心理效用。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在新闻传播中出现的虚假新闻、不实新闻的现象,不但干扰了受众的视听,辜负了受众的信任,也容易发生对社会或新闻当事人的法律侵权问题,这就使新闻机构和新闻制造者不可避免地应当担负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在虚假新闻事件中,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使得新闻机构或新闻制造者所担负的法律责任,具有免除责任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媒体形态的不断丰富,学界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从“注意力”过渡到了“影响力”,其中“影响力”更是包涵学界对传媒研究的理论精髓,它精辟地道明了新的社会环境下媒体发展的根本。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可见其侧重于媒体传播的效果而言。  相似文献   

19.
郑欢欢 《中国报业》2014,(22):93-94
本文以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关联性入手,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揭示新闻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及舆论导向,并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微信平台与传统教育模式对比,分析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主体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之处,对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感性信息及其营销传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感性信息是源于人的具有文化理性的感性创意的激活知识信息,感性信息在营销传播中熵值较大,冗余较小;营销传播是以接收者或消费者的接受为核心的,悖论心理支配着新消费阶层的消费态度和行为。文章指出,感性信息营销传播所具有的累积性、普遍性、共鸣性、独特性、针对性等五个特质在营销传播中相互作用,最终促使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较大的传播效果。感性信息的整合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综合考虑战略目标与战略要素的整合,感性信息与理性信息的整合,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各种可利用传播媒介的整合等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