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蚕桑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太湖、杭州、嘉兴等地区为中心的丝织品生产基地。江南所生产的丝织品通过内地航运和陆路运输到广州等地,再经这些口岸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而在海内外市场对江南丝织品需求的刺激下,江南的蚕桑生产技术不断改良、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以蚕桑生产为主要行业的专业市镇,强化了江南社会中市镇与农村的关系,也加快了江南蚕桑生产的商品化过程,为江南农村近代化奠定了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乾隆年间,陈宏谋在陕持续推行蚕政,曾使陕西蚕桑业出现一度繁荣的趋势。文章在整理《培远堂偶存稿》《先文恭公年谱》《豳风广义》及相关地方志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陈宏谋推行蚕桑的具体措施、技术传播、蚕政效果,同时讨论陈宏谋与其蚕政重要参与者杨屾的交往。整体规划协调,因利诱导,注意蚕桑技术的引进及本土技术力量的成长等因素促进了蚕政的发展;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战争因素,技术发展后续乏力等则影响蚕政的持续发展。陈宏谋与杨屾是蚕桑实践的坚定合作者,二人在学术理念和视野上则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发生了前盛后衰的显著变化,元代前期蚕桑业发展迅速,中后期急剧衰退。造成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棉花推广的取代,气候变化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元代前期气候温暖,中后期发生突变,从此进入近600年的寒冷期。在气候剧变的影响下,空前剧烈的灾害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蚕桑业,持续寒冷的气候显著降低蚕桑生产的效益。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由盛转衰,并由此彻底失去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蚕桑是农村传统优势产业,具有高效、生态、外向等特点,多年来为提高农业效益.农民增收致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持蚕桑业的稳定,对于蚕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百姓大众,共建小康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秋蚕是夏蚕、早中秋蚕和晚秋蚕的总称,在进行夏秋蚕饲养的时候需要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温度,增加蚕农的专业知识以及饲养技术,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过往夏秋蚕的饲养技术,针对夏秋蚕的重点疾病预防提出了一点技术改革创新的措施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金融风暴影响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南部,蚕业生产相当发达,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也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如马头娘、蚕姑等神灵崇拜,蚕月与蚕禁,蚕农岁时、婚丧习俗等等,都曾在当地长期广泛流传。这些习俗,是伴随着本地区蚕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而产生并不断生衍、丰富起来的,具有十分浓郁的区域特色,它们不仅反映了蚕农的心愿祈求和观念意识,同时也对当地的蚕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美雪 《农家之友》2010,(20):47-48,54
饲养木薯蚕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致富项目。笔者多年来在指导蚕农饲养木薯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总结出一套提高木薯蚕产量的饲料技术和方法。关键技术包括木薯叶的采摘、运输和贮藏、合理给叶、不同蚕期饲养科学管理和做好木薯蚕常见病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蚕桑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丝绸文化意义重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镇江市蚕桑业受生产安全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新常态下,蚕桑业应重点围绕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在种质创新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让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发展现状蚕桑生产继续下滑。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仅有  相似文献   

13.
蚕业因其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而著称。在南国广西,蚕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近几年,在国家"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以及区内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蚕业的发展迅速,成为了当地农业新支柱。回顾广西桑蚕业十年发展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有着巨大的区域合作和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潜力,展望"十二五",广西蚕业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4.
陕西古代的蚕桑业起步早,发展快,势头好。从西周公刘算起,陕西兴桑养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陕西蚕桑业发展迅速,至汉武帝时,臻于极盛,蚕桑生产和缫丝织绸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隋、唐、宋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的蚕桑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元、明时期,发展缓慢,几于停顿。清朝康、乾年间,由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上一些得力的措施,陕西蚕桑业再度复兴,发展速度迅猛,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15.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的蚕桑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民国前期蚕桑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一,民国前期蚕桑业的改良,与中国蚕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倡导与推进是分不开的,许多蚕桑科教工作者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献身于振兴祖国的蚕桑事业,“其有助于我国蚕丝业之改进甚巨”。第二,蚕桑改良工作的实效为广大蚕农所耳闻目睹,从而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欢迎与密切配合。第三,文章论述了民国年间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有助于中国蚕桑业改良和发展的措施,并且具体分析了国民政府所实行的蚕丝统制政策,指出其在加重了对蚕农的控制和对中小民族资本企业的压力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蚕桑管理体制逐步集中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蚕桑改良的推广和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养蚕三注意     
1.分批饲养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桑树的生长规律以及蚕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一般是重春养,少养早秋蚕,抓好中秋蚕,看叶养好晚秋蚕。这样全年养4批蚕,每养一批清洗消毒1次,批批丰收,基本上能做到全年稳产高产。2.科学育蚕对小蚕可采取坑床育和坑房育两种方式,即在坑床下或坑房底面下铺设3~4条烟道,上边铺砖或水泥板,用石灰或泥涂抹缝隙,上铺一层黄沙保温。3.消毒防病对养蚕的场地、器具必须做到扫、刷、消毒。扫,就是把蚕室内外墙壁、地面上的灰尘、病蚕尸体、蚕沙等扫干净,清出的垃圾不能倒入桑园;刷,就是凡养蚕用过的器具都要刷洗、浸…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不是立竿见影地在江南地区产生普遍影响,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至唐代,这一过程大体完成,因此也最终引发了江南经济的真正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就如何抓住机遇重振江西蚕业谈点看法。一、蚕桑丝绸行业仍大有可为1 .蚕丝织品属绿色保健产品 ,具有广阔的消费前景。在众多纤维中 ,蚕丝是唯一的蛋白质纤维 ,具有华丽高贵、柔软舒适等特点 ,特别是具有保健作用 ,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环保、衣料方面回归自然等需求。2 .蚕桑业属劳动密集产业 ,其手工操作是机械无法取代的 ,因而在劳动成本这一块我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预计今后国际茧丝绸生产和市场仍将是中国独领风骚。3.目前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十分看好 ,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纺织行业特别是丝绸行…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江南地区化肥和有机肥使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作为西方农学的主要标志物,20世纪初进入中国,二三十年代在江南以及沿海省份的施用量逐渐增加,但始终处于试验及推广阶段,未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有机肥(农家肥)是中国的传统肥料,近代江南的肥料施用始终以有机肥为主体,农学家还借助西方实验科学手段研究有机肥积制及施用问题,化肥传入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有限。外来的化肥与本土的有机肥各有优劣,化肥的销售、施用与推广,以及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使用等问题,引发相关农学家及管理者的关注、争论和试验研究,并逐步改变了江南地区传统的肥料观念和施肥方式,人们总结出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一套施肥经验。近代江南地区化肥与有机肥的应用、推广和研究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方农学交汇的艰难过程和历史特点,对当今倡导化肥的合理使用和有机肥的回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蚕茧里酝酿出的小康村项云田地处偏僻大山沟的辽宁省凤城市石城镇东高村,全村只有69户人家,去年放养柞蚕户数却达到57户,蚕业收入24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加收入4300元,在放蚕户中最低的一户收入2600元,最高的超过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柞蚕生产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