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类型自然多样,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优良的增养殖场所,为我国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渔业的发展为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重要的议题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今后的支柱产业之一。巴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其渔业发展历程与巴渝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巴渝文化产业与渔业发展相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论文通过现阶段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分析,巴渝地区渔业发展与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分析,结合巴渝地区的历史、文化、区位等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希望以此研究为破解巴渝渔业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淡水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不少高产典型,展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根据我国内陆水域的分布和结构状况,以及淡水渔业的自然、经济、技术各方面条件,近期发展淡水渔业的基本途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水面,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鱼池、  相似文献   

4.
结合我国沿海11省市渔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渔业经济与旅游业的融合机制。采用1999-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沿海11省市渔业经济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和旅游业耦合度及协调度整体偏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属于渔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较高的省份;海南、天津属于耦合协调度最低的两个省份。从时序特征来看,除河北省外,其余沿海省份渔业经济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均有稳步提高。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五个省份渔业经济发展领先于旅游业,其余省份渔业经济和旅游业相对发展度不具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休闲渔业发展与渔业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与地理区位因素分析,采用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了2003-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休闲渔业发展与渔业经济增长的兲系。结果显示:(1)我国沿海11省(市)渔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沿海11省(市)休闲渔业发展对渔业经济增长均存在促迚作用。建议:我国沿海地区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不断加强休闲渔业发展与渔业经济增长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渔业统计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掌握渔业经济情况、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之一,也是提高渔业部门工作水平、反映渔业工作成果、记载渔业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渔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下建设现代渔业和发展渔业经济的需要,渔业统计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改革、完善和丰富,推行简炼化、规范化和完整化.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代渔业经济是实现渔业经济低碳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从碳金融的交易机制出发,参考国外银行业参与碳金融的方式和经验,结合我国渔业现状,研究碳金融对我国渔业经济节能减排支持的方法和方式,对加快我国传统渔业经济向现代渔业经济的转变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对推进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给与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大众享受到了更为现代化的生活,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渔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动渔业经济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观念已从传统的追求渔业产量转变为追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了避免因推动渔业经济发展而引发环境问题,国内渔业围绕保护环境调整了生产方式。现阶段渔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为降低渔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渔业经济发展,解决渔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非常有必要。论述了渔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渔业贷款与渔业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业贷款是渔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基于VAR模型,利用1986~2009年间的数据,对中国渔业国内贷款与渔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渔业金融发展与渔业经济增长互不为对方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促进渔业金融的良性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成为推进我国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渔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廉价人力资源和外国资本资源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资源的支撑都是有限的。目前,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都面临巨大挑战,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渔船经济效益下降、水污染日趋严重和水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使渔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认为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渔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是推动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渔业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产量到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渔业生产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资源环境友好型转变,渔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资源环境、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产业结构、渔业执法与管理等方面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国际渔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应国内渔业经济现状及暴露的问题,对我国渔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实现我国渔业战略目标的条件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未来渔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渔业现有的基础条件.本文扼要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渔业发展利大于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望推动渔业迈上新的台阶;产业内部积累的基础,能为实现我国渔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即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作业渔场萎缩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针对成因,根据我国国情和渔业特点,从发展渔业经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强渔民就业培训等方面阐述了解决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浙江是我国重点渔业省份,其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浙江渔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在回顾浙江渔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浙江渔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基础上,探讨了浙江渔业发展规律,提出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即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作业渔场萎缩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针对成因,根据我国国情和渔业特点,从发展渔业经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强渔民就业培训等方面阐述了解决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未来渔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渔业现有的基础条件。本文扼要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渔业发展利大于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望推动渔业迈上新的台阶;产业内部积累的基础,能为实现我国渔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渔业产业链整合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渔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我们应力求完善一条既有充分竞争力又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渔业产业链。本文尝试从渔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分化角度,提出我国渔业产业高效整合的一般思路,以此指导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不仅对丰富和深化渔业产业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渔业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产业规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渔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渔业生产、流通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高速发展 ,是依赖于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的发展 ,是过度利用渔业资源的掠夺性的发展。目前 ,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显露出其负面影响 ,带来了诸如渔业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渔业新技术引入不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海洋渔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1 .渔业资源日趋衰竭。长期以来 ,我国渔业产业结构是以传统…  相似文献   

19.
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共进对于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采用1978~2012年沿海地区11省市的数据,探讨了我国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和耦合态势。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失调衰退向协调互促转化,但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此外,各省市可依据耦合态势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山东省表现最优,上海市渔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实力不符。各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渔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扼要总结了20世纪后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合理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渔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渔业发展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