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应实施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居民脱贫解困,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借鉴C-D生产函数双对数经验模式的基础上,从区域层面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模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和外溢效应,乡村旅游发展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农民增收。要实现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对其发展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希望能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村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本文针对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指出了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的薄弱点,从将目前的大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从旅游政策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绿色+"理念应当成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吴忠军  张瑾 《经济地理》2008,28(5):891-896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晓丽  蒋再松  李建英  李国林 《经济研究导刊》2013,(13):222+252-222,252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对于提升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农村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化旅游业能够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融合方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市场、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点、借助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展示农村风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13.
农民参与豫西地坑院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不仅使农民全方位参与旅游的经营与发展,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之一.但目前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如农民综合文化水平不高、对乡村旅游认知度欠缺、参与形式单一等.文章在结合豫西地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地区乡村旅游多种发展模式,并从农民自身、乡村旅游涉及利益主体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中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职能,保障农民就业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与社会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可以说密不可分,三维文化(即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的作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对三维文化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针对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分析三维文化在产业优化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如何充分发挥三维文化的作用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搞好乡村的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善乡村风貌,提高农民的开放意识和民主观念;而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支撑体,可以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提供乡村旅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粤藏两地党委、政府明确发展思路,以建设西藏生态旅游大地区为目标,依托林芝地区生态条件、文化资源、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把文化旅游作为科学援藏、提升造血功能的主导产业进行打造,推动了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林芝地区已成为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文化旅游产业正有效拉动全区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的面板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会导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04%,尤其在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政策的增收效应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增收效应越来越强;此外,作用机理检验表明,提高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和增加农业技术采用是示范县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者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国外主要研究其心理特征及行为表达两个方面,国内侧重旅游者的需求预测、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感知度等的研究。文章结合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情况,寻找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晓云 《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