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从旅游政策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绿色+"理念应当成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对其发展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希望能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村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本文针对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指出了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的薄弱点,从将目前的大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超越外源式扶贫,构建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内源式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消灭贫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二之选。通过对黔东南岜沙苗寨旅游扶贫实践的实地调查发现,社区"贫困文化"的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贫困人口资本匮乏及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制约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内生机制构建上,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村寨自组织建设,明晰村寨居民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村寨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民族氛围,其自身的民风民俗是值得传承与发展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民俗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给予自身的古老的、神秘的东方色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游玩,这依然成为了一种发展模式,但是如何有效的促进起可以持续发展,充分的发挥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内在价值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部位主要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方式进行了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区的有效参与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社区村民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将促进社区村民理解并自觉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参与村寨旅游活动,且评估结果更切合村寨实际并易于村民认可.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以贵州黔东南郎德上寨为例,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动态性原则,在与村民充分沟通的背景下,设计了由25个指标构成的村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及调查问卷.研究了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为其他村寨的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山区民族旅游的开发受制于资金资本、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等,如何在当地居民有限资源条件下探索一条适合山区民族村落地区发展旅游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相关民族旅游研究,从山区小规模民族村落旅游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山区小规模民族村落旅游的内涵和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索其发展机制。为实现山区小规模民族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以周边市民为主要组织部分的旅游主体,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族文化为旅游客体,以及整个组织系统的制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吴忠军  张瑾 《经济地理》2008,28(5):891-896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15.
农民依靠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增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村寨地区因其特色文化的资源禀赋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使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对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完成具有重大意义。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系统,通过熵权法确认权重后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肇兴侗寨农民可基本维持其旅游业基本增收,但与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政策支持、文化传承与保护、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三条路径着手,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应注重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保护相协调,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打造以自然生态观光、历史文化认知、民俗风情体验、多功能综合等模式的文化生态旅游;并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环境容量、社区参与度等问题,增强生态旅游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度。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者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国外主要研究其心理特征及行为表达两个方面,国内侧重旅游者的需求预测、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感知度等的研究。文章结合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情况,寻找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模式是企业、民族社区的双方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政府的影响力相当重要。在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旅游发展状况及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对政府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游客满意度研究对民宿经营品质和游客体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从体验视角切入探究民族村寨民宿游客体验要素及其满意度,运用重要性—绩效理论(IPA)甄别民族村寨民宿改进重点与次序。结果显示,西江民宿游客入住后各体验要素满意度均值低于重要性感知均值;民宿设施、服务以及民族文化体验要素是影响民族村寨民宿满意度的三大因素;村寨民宿品质提升需优先关注住宿设施的民族特色与安全舒适、主客互动和谐、房价合理、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丰富且参与性强。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文章提出深入调研村寨民宿游客利益诉求、多渠道改善民宿设施、加强民族文化体验场域营造和体验活动设计等村寨民宿发展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形成众多少数民族提供天然的环境资源,使云南成为少数民族、特有民族和世居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本文从大理周边少数民族村寨展开田野调查,通过问卷所得数据对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因子进行分析,及对其民族文化安全风险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